劉好仃把手機塞回口袋的時候,小陳正站在會議室門口,手裡捏著剛打印出來的“產品質量改進推進表”。陽光從走廊儘頭的窗戶斜照進來,把表格上的幾行加粗字映得有點發亮。
“劉師傅,采購部剛報上來,那批新密封條的原料到貨了,但質檢說硬度波動大,試產怕壓不住。”
劉好仃接過表格,一眼掃到“原材料檢驗”那一欄,眉頭沒皺,反倒笑了:“好事。問題早露臉,總比出貨後再哭強。”
他抬腳往車間走,小陳趕緊跟上。路上碰見兩個技術員蹲在樣品架前比對玻璃反光度,頭都沒抬。劉好仃順手拍了下架子:“彆光看臉,得查‘體檢報告’。”
技術員抬頭笑:“正準備送檢呢,這回連邊角料都分三批測。”
到了質檢室,采購老李已經等在那兒,手裡捏著一份檢測數據,臉色像剛啃了口檸檬。
“三家供應商,兩家的材料硬度在標準邊緣晃悠,第三家乾脆超了上限。”老李歎氣,“咱們說要穩定,他們說天氣影響。”
“天氣影響?”劉好仃接過數據看了看,“玻璃又不是麵團,還能讓濕度發起來?”
他把紙輕輕放在桌上,轉頭問質檢員:“這批貨能不能分揀用?”
“能,但費人工,而且沒法保證後續批次一致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掏出隨身帶的小鐵盒,取出一顆紅色回形針,夾在那份檢測報告的右上角。
“紅的,緊急。今天就得跟供應商通個話。”
電話打到一半,對方廠長還在解釋“季節性波動”,劉好仃直接打斷:“咱們不是聊天氣預報,是做生意。你們要是解決不了,我們得找能解決的。”
掛了電話,他轉頭對采購老李說:“安排人去跑一趟,現場看他們的生產線。順便問問,他們說在搞新材料工藝,到底是吹牛,還是真有動靜。”
老李記下,剛要走,劉好仃又補一句:“彆光聽他們說,拍點視頻回來。我要看他們怎麼調參數,怎麼取樣。”
小陳在旁邊聽著,忍不住笑:“您這哪是買材料,像在相親,還得查對方家底。”
“對嘍。”劉好仃也笑,“結親前不看人品,婚後哭都來不及。”
中午飯還沒吃完,技術組那邊就來了消息:工藝優化試驗第一次跑線,效率掉了三成,良品率也沒預想高。
劉好仃扒完最後一口飯,直接去了調試車間。技術員小李正對著溫控麵板發愣,額頭上一層細汗。
“按新方案調了溫度梯度和冷卻節奏,但玻璃出模後有點‘軟腳’,邊角容易變形。”
劉好仃湊近看了眼剛出爐的樣品,輕輕敲了敲邊緣,聲音有點悶。
“像是冷得不勻。”他說,“你們把降溫段拆成五段試過沒有?每段微調0.5度,彆一口降到底。”
小李搖頭:“怕太耗時間。”
“質量不是搶出來的,是磨出來的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旁邊的白板上畫了個曲線,“咱們現在就像煮雞蛋,火太大,外頭硬了裡頭還是溏心。得慢火出細活。”
他轉身叫人:“把上次請過的材料專家王工再請一趟,就說明天上午,我請他吃早茶。”
小陳在旁邊記著,抬頭問:“要不要先把數據發過去?”
“發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彆寫結論。讓他先看現象,彆一來就聽我們帶節奏。”
第二天一早,王工提著保溫杯進了車間,邊喝枸杞水邊看數據。聽完介紹,他沒急著說話,而是蹲在出料口看了整整二十分鐘。
最後他指著冷卻區第三段的風嘴:“這兒風速是不是統一的?”
小李點頭:“是,按標準來。”
“改。”王工一擺手,“中間快,兩邊慢。玻璃中間厚,兩邊薄,得區彆對待。”
技術組的人愣了下,小李反應最快,立刻調參數重試。
劉好仃站在一旁,沒說話,隻是從鐵盒裡拿出一顆藍色回形針,在筆記本上寫下:“差異化風冷——可優化”。
試驗重跑兩輪,效率回升,良品率也穩住了。小李鬆了口氣,轉頭看見劉好仃正跟王工聊新材料的事。
“您說的那個新工藝,真能解決硬度波動?”
王工笑笑:“技術上可行,但成本高,得看你們願不願意賭一把。”
劉好仃沒接話,隻說:“等他們把視頻發來,咱們再算賬。”
下午三點,包裝組打來電話:塑料護角的供應商說模具壞了,交貨得延後五天。
劉好仃皺眉:“我們後天就要裝首批升級包裝的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