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歐組最特彆。他們不反感高效,但反感“單方麵高效”。郵件可以快回,但重要決定必須經過內部會議。老陳翻記錄發現,波蘭組每次說“內部討論”,後麵都附了會議紀要編號。“人家不是不辦事,是辦事有規矩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三行:
表達方式:直述vs迂回
決策習慣:即時拍板vs共識前置
協作預期:隨時響應vs界限分明
他退後一步,看著這三行字,像看著三道剛劃下的刻度線。
老陳站在門口,喝了最後一口涼茶,說:“分析得挺清楚,可下次他們還是48小時才回,我們能乾坐著?”
“不能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我們可以不急著催。等48小時,是尊重他們的節奏;等不到就炸,是我們沒搞懂規則。”
“那要是等的是急事呢?”
“那就提前說清‘這是緊急’,讓他們也調節奏。”劉好仃翻開實踐日誌,指著之前寫下的小字,“溝通的節奏,不是由嘴巴決定的。而是由耳朵開始的。”
老陳沒再問,默默把茶杯扔進垃圾桶。
第二天,劉好仃在辦公室新建電子檔案,命名為“文化差異衝突分析庫”。三個子目錄依次建立:表達方式、決策習慣、協作預期。最後一個文件夾,他打字:待驗證假設。
他把所有案例按類歸檔,最後把小王的語音文字放進“表達方式”下的“語氣信號”子項。文檔末尾,他加了一行總結:
“沉默不是無回應,而是另一種語言。聽不懂,就會付出成本。”
他合上電腦,走出辦公室。
車間裡,夜班剛接班。小李在質檢台前核對標簽,抬頭看見他,招了招手。
“劉師傅,我按新模板改了標簽說明。”他遞過一張紙,“加了句‘此參數為建議值,歡迎討論’。”
劉好仃接過,看了很久。
紙是普通的a4紙,打印有點偏色,右下角還蹭了點油漬。那句話排在第三行,字號和正文一致,不顯眼,但存在。
他點點頭,把紙折好,放進工裝口袋。
路過公告欄時,他停下,從包裡拿出一張新打印的紙,貼在“十分鐘課”排期表旁邊。標題是手寫的:“文化差異案例分享會”,時間下周四,主講人:全體實踐小組。
他剛貼好,老周路過,看了看,又看看他。
“你真打算讓大夥兒講這些?”
“不講,怎麼懂?”
“可有些話,說出來不怕尷尬?”老周壓低聲音,“比如咱們以前是不是太衝了?”
“尷尬就對了。”劉好仃說,“疼了,才知道哪塊肉該長。”
老周笑了,搖頭走開。
劉好仃站在公告欄前,風吹起紙角,他伸手按住。
手機震動了一下。
他掏出來,是小王發來的消息:“劉師傅,我剛想到,‘歡迎討論’這句,是不是也得看客戶?要是對德國客戶說,他們可能真來開個兩小時的會。”
他沒回。
抬頭看車間,燈還亮著,一排排照在玻璃件上,反出淡淡的光。工人們低頭乾活,掃碼、貼標、裝箱,動作熟練,節奏穩定。
他忽然想起早年學吹玻璃時,老師傅說過的話:玻璃要順氣,不能搶火。搶了,就裂。
他打開手機,回小王:“你說得對。語氣不是修飾,是信號。”
發完,他把手機放回口袋,走向質檢台。
小李正往新一批產品貼標簽,手很穩。
劉好仃站到他旁邊,看著那行新加的小字。
小李貼完一張,抬頭問:“這句,真能讓人家願意聊?”
劉好仃沒回答。
他拿起一張未貼標的玻璃片,指尖擦過表麵,確認無塵。然後輕輕放在傳送帶上,看著它緩緩滑向下一工序。
傳送帶轉得不快,也不慢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