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議開始前五分鐘,小王把投影儀插頭拔了又插,屏幕亮了又滅。老周坐在角落,保溫杯蓋擰開又擰上,手指在杯口轉了三圈。小張翻著平板,嘴裡小聲念著北歐的天氣數據。小李低頭盯著本子,筆尖在紙上戳出一個小黑點。老陳則把眼鏡摘下來擦了三次,明明鏡片乾淨得能照出人影。
劉好仃推門進來,手裡拎著一疊紙,邊角有些毛,像是被打印機咬過一口。他沒說話,先把一張表格貼在白板上,標題是“海外延伸需求評估模型”。底下分三欄:技術延續性、市場需求增速、文化適配度。每一欄都留了打分空格。
“不投票,不拍板,今天隻研究。”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三角,“三個角,代表三種能力。咱們不比誰嗓門大,比誰查得細。”
老周抬頭:“研究這麼多,最後還不是一句話定?”
“那句話,得從你們嘴裡長出來。”劉好仃把小王整理的彙總表發下去,“光伏和智能調光排前麵,不是我定的,是客戶用訂單投的票。現在要搞明白的是——咱們能不能接住這張票?”
小王翻著資料,小聲說:“光伏組件邊框集成,中東三個客戶已經問過樣品周期。”
“設備能改嗎?”老周問小李。
小李抬頭:“鍍膜線得調參數,切割模具得換,但不算大動。問題是——訂單量撐得起改造嗎?”
“這就是今天要算的賬。”劉好仃把另一張紙貼上去,是近三年同類產品的產能利用率曲線,“不是所有增長都值得追,也不是所有技術都能馬上用。咱們得挑‘踮腳能夠著’的路。”
他分派任務:小王負責光伏方向,小張跟進智能調光市場,老陳查質檢標準變化,老周評估生產成本,小李研究技術改造空間,他自己盯文化適配部分。
“三天後交簡報,不許抄ppt,隻許講案例。”他說完,把一支紅筆放在小李桌上,“‘藝術裝飾’這塊,交給你。”
小李一愣:“我?”
“你兒子不是問過‘能不能做會變顏色的’?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客戶也是人,孩子問的,說不定就是未來。”
小李沒說話,低頭把那支紅筆輕輕推回紙堆裡,但沒推遠。
第二天下午,會議室重新聚齊。小張先開口:“北歐那邊,智能調光窗去年銷量漲了六成,主要用在養老院和學校,防眩光加節能。”
“聽著不錯。”老周翻著成本表,“可咱們的鍍膜工藝,目前隻能做固定色溫切換。人家要的是隨光線自動調節,差著代際。”
小李點頭:“硬件跟不上,軟件也沒配套。傳感器、控製模塊,咱們廠沒碰過。”
“但需求是真的。”小張堅持,“客戶願意付溢價,就看我們能不能搭個基礎款先試水。”
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坐標軸,橫軸標“技術成熟度”,縱軸寫“市場需求強度”。他讓每個人把自己負責的方向標上去。
光伏組件邊框集成落在右上角,高需求,中等改造難度。智能調光在上方,但偏左,技術門檻高。家電麵板防指紋鍍層在中間偏右,穩定但利潤薄。建築幕牆在底部,飽和。車載玻璃在右下,有潛力但認證周期長。
“咱們不是要找最熱的,是找最合適的。”劉好仃圈住光伏和家電麵板,“先看這兩個,有沒有可能‘借力’?”
“借什麼力?”老周問。
“借現有的工藝。”劉好仃舉例,“鍍膜線現在做隔熱層,能不能順便加一層防指紋?切割精度已經達標,能不能切出光伏邊框需要的異形?”
小李突然抬頭:“如果隻是微調參數,不換設備,周期能壓到兩周內。”
“那成本呢?”老周盯著他。
“比新上一條線省九成。”小李翻出計算稿,“但前提是——訂單得穩定。”
“這就是問題。”劉好仃說,“我們不敢接,是因為沒訂單;客戶不下單,是因為我們不敢接。轉起來的鑰匙,得有人先擰一下。”
老周沉默片刻:“要不,先小批量試?”
“試可以。”老陳開口,“但質檢標準得先對上。光伏邊框的耐候性測試,比普通玻璃多七項。”
“你能牽頭做測試方案嗎?”劉好仃看著他。
老陳沒立刻答,手指在本子上敲了兩下,才點頭:“行,但得有人配合。”
“我來。”小王舉手,“我跟中東客戶熟,可以要他們的技術文檔。”
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“小批量驗證”四個字,圈起來。
第三天早上,小李走進辦公室,發現桌上多了張打印圖。是昨天白板上的坐標軸,被人重新畫過,底下多了一行小字:“高需求+中等改造=突破口”。
他翻過來,背麵是張舊照片複印件:一扇彩繪玻璃窗,陽光透過藍色和金色的線條灑在地磚上。背麵寫著:“1997年,市藝術館項目,定製500片,後因量小停產。”
他盯著看了會兒,掏出手機拍了張照,發到技術組群裡,附言:“這思路,像不像我們修設備時的拚裝法?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