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三早上七點,培訓室的燈還亮著。門虛掩,裡麵傳出鍵盤敲擊聲,節奏不快,但沒停。劉好仃站在門口,手裡拎著保溫杯,杯蓋擰開一條縫,熱氣往上飄。他沒敲門,也沒推,就那麼站了十秒,然後轉身走了。
走廊儘頭的會議室,桌麵上三台筆記本電腦已經打開。小王在調投影,老陳翻著一疊手寫筆記,小李最後一個到,手裡攥著張打印紙,邊走邊看,差點撞上牆。
“來了?”劉好仃把保溫杯放在桌角,沒坐主位,而是拉了把椅子靠窗坐下,“開始吧。”
小王點下回車,屏幕上跳出一個文件夾,標題是“可持續評估預備”。底下兩個文件:一個是“001外部壓力測試”,另一個是新建的空白文檔,暫命名“002核心指標初定”。
“六天了。”劉好仃說,“白板上的問題,咱們收了十七條。今天不聊虛的,一條條過,篩出能當指標的。”
小王往前探身:“我按‘人、設備、流程’分了類。高頻詞是‘備用’‘頂住’‘反應時間’,還有‘能不能’——大家問最多的就是這三個字。”
老陳翻到筆記中間一頁:“但有些問題沒法量化。比如‘老師傅不在能不能扛’,這怎麼測?難不成真讓他請假三天?”
小李插話:“我擔心的是,指標一出來,就成了考核。到時候大家盯著數字,反而忘了為啥要定它。”
劉好仃點頭:“所以今天定的,不是kpi,是‘命脈清單’。三條標準:第一,出事能不能四十八小時內恢複;第二,是不是卡在一個人或一個零件上;第三,外部壓力能不能提前想到。符合這三條的,才算數。”
他起身走到投影前,指著第一條問題:“如果鍍膜機明天報廢,我們有多少時間反應?”
小王立刻回應:“按維修記錄,最快換模塊要十一天。”
“那就不是四十八小時的事了。”劉好仃說,“所以這條得拆——不是問‘換不換’,是問‘斷了之後,有沒有替代方案撐住生產’。”
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寫下第一條候選指標:“關鍵設備冗餘能力:主設備停機後,替代方案啟動時間≤24小時。”
老陳皺眉:“可咱們哪來的替代方案?”
“不一定是新機器。”劉好仃說,“借的、改的、臨時拚的,隻要能用,就算。重點是有沒有預案,有沒有人知道怎麼操作。”
小李在本子上記下,順手在旁邊加了一列:“原問題來源”,填上“白板第一條”。
第二條問題投影出來:“如果客戶突然要加急一萬片,人料設備能不能扛?”
小王說:“這個可以拆成產能負荷率、原材料庫存周轉、夜班人力配置三個數據點。”
“數據是死的。”老陳搖頭,“上個月光伏急單,要不是老周連著盯了三宿,早崩了。人這個因素,你算得出來嗎?”
劉好仃沒反駁,反而問:“那你覺得,怎麼才算‘能扛’?”
“得看有沒有人頂上。”老陳說,“比如夜班遇到報警,能不能自己處理,不用等白班來救火。”
“那就定個指標。”劉好仃轉向小王,“彆光看響應時間。快,不代表解決問題。咱們要的是‘有效響應’。”
他調出一段錄像:夜班鍍膜區報警,小張獨自處理,二十七分鐘後恢複正常。
“你看他操作。”劉好仃放慢播放,“沒打電話,沒翻手冊,動作熟得很。但關鍵是——之後一周,同樣的問題沒再發生。”
他在白板上寫下第二條候選指標:“應急響應有效性:獨立處置率≥70,且同類型問題七日內複發率≤1次。”
小王盯著屏幕,忽然發現小張操作時,目光掃過牆角——那裡不知誰用紅筆畫了艘小船,帆微微斜著。
他沒說話,把畫麵截了下來,存進“002”文件夾。
第三類問題聚焦“極端環境”。投影切換到小李前天整理的氣候數據:東南亞雨季提前,高溫高濕頻發。
“運輸平均滯留多1.8天。”小李說,“加上當地氣候,包裝要是不升級,到客戶手裡可能已經受潮。”
小王提議:“按iec標準做溫濕循環測試就行,48小時,85度,85濕度。”
劉好仃搖頭:“標準是實驗室的,客戶是現實的。他們不會按標準收貨,他們會打開箱子說——‘這玻璃花了,賠錢’。”
他點開“001”文件,展示物流提醒截圖:“曼穀樣品已經在檢測了。這不是測試,是實戰。”
他在白板上寫下第三條候選指標:“複合環境耐受性:產品在38°c、90rh環境下存放72小時,功能完好率≥98。”
老陳眉頭沒鬆:“72小時?現在標準才48。”
“那就改。”劉好仃說,“咱們不能比客戶慢。他們用現實壓我們,我們就得比現實多撐一天。”
小李低頭記下,把這條對應到白板上的“曼穀天氣”提問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會議過半,氣氛從爭論轉為專注。劉好仃喝了口茶,繼續推進。
“流程方麵,還有兩個問題。”他調出第四條:“冷卻水係統有沒有手動模式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