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點四十分,劉好仃把保溫杯擱在會議桌角,杯蓋擰開,熱氣往上一躥,碰到了投影儀的光束,像條歪歪扭扭的信號線。他沒去管,拉開椅子坐下,電腦已經亮著,屏幕上是“可持續評估預備”文件夾,最新文檔標題是“003命脈評估試行v1.0”。
小王進來時正低頭看手機,抬頭見屏幕上的新命名,愣了一下:“這名字……有點狠。”
“不狠不行。”劉好仃點開文件,“指標定了,現在得知道怎麼走。五條命脈,不能掛在牆上當口號。”
老陳抱著筆記本進來,坐下第一句:“昨天我翻了維修日誌,‘替代方案’這個詞,過去三年提了七次,六次是臨時拚的。真要天天記,得有人專門乾這個。”
“那就安排。”劉好仃調出五項指標,“咱們一條條來,先定數據從哪來,誰來填,多久看一回。”
他點開第一條:“關鍵設備冗餘能力”。屏幕上跳出設備組的巡檢表模板,空白一片。
“現在的問題不是有沒有預案,是預案在不在人腦子裡。”劉好仃說,“比如鍍膜機主控模塊壞了,能不能用老線上的舊板頂兩天?誰會裝?工具放哪?”
小王翻記錄:“上次換模塊,是廠家工程師來的。咱們自己動手,是五年前的事。”
“那就從現在開始練。”劉好仃敲字,“設備組每周做一次‘斷模塊’演練,記錄操作人、耗時、卡點。數據每天上傳,小王你負責彙總。”
“可萬一他們應付呢?”老陳皺眉,“填個‘已演練’,實際沒動手,怎麼查?”
“視頻。”劉好仃說,“手機拍,帶時間水印,上傳到指定文件夾。不看演技,看痕跡。”
小王笑出聲:“這招狠,比打卡還準。”
第二條是“應急響應有效性”。劉好仃調出夜班監控截圖,畫麵裡小張正在處理報警。
“人能頂上,但得知道他是不是真解決問題。”他說,“數據要兩個:一是獨立處置率,二是同類問題複發次數。”
“監控能看操作,但複發得靠維修日誌。”老陳說,“得打通。”
“就這麼辦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小王,你把監控時間和維修記錄對上,每周出個交叉比對表。”
小李插話:“要不要加個‘誤報率’?有些報警是傳感器臟了,不是真故障。”
“可以。”劉好仃記下,“但先不列為主指標,放備注裡,等數據多了再看。”
第三條“複合環境耐受性”一出來,老陳就搖頭:“這得靠客戶地的實際反饋,咱們自己測,跟真用不一樣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打開物流部的溫濕度記錄,“樣品到了曼穀,客戶那邊有檢測,咱們同步收氣候數據。售後如果有返修,立刻關聯批次,查是不是受潮、起霧、脫膜。”
“可客戶不一定報。”小李說,“他們發現問題,可能直接換彆的牌子。”
“那就盯電商。”劉好仃說,“小王你繼續看非官方渠道的銷售信息,有沒有人抱怨‘深圳玻璃’的耐候問題。一條差評,比十份報告都真。”
小王點頭:“我昨天就發現一個,說是‘用一個月邊角發白’,已經記下來了。”
“掛進評估表。”劉好仃敲字,“這條數據來源,是售後+輿情雙線走。”
第四條“關鍵係統斷能續接能力”,老陳直接拍了桌子:“冷卻水係統手動模式,上個月才修過。備用電源撐四小時?我測過,帶兩台鍍膜機,兩小時就報警。”
“那就減負載。”劉好仃說,“斷電時,優先保冷卻和控製係統,其他停機。方案寫清楚,誰在什麼情況下切什麼。”
“還得培訓。”小李說,“不是人人都知道怎麼切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記下,“每季度一次斷能演練,全員參與,記錄響應速度和操作正確率。”
第五條“技術經驗依賴度”,會議室突然安靜。
老陳盯著屏幕:“現在廠裡,會調鍍膜參數的,就三個老師傅。一個明年退休,一個膝蓋不好,常請假。”
“所以不能等。”劉好仃說,“sop必須完整,關鍵崗位至少兩人通過實操考核。考核不是考試,是真上手,出不了錯才算過。”
“可人走了怎麼辦?”小李問,“培訓新人,三個月能上手嗎?”
“不一定能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得有人知道流程。哪怕臨時頂班,也得知道第一步關哪個閥,第二步查哪個表。”
他頓了頓:“小李,你把評估周期先標成‘月度’。”
小李照做,順手在備注裡寫上“季度複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