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坐在那張略顯陳舊的辦公桌前,那是一張老式的木質辦公桌,桌麵已經被歲月打磨得光滑,一些邊角處還留著細小的磕碰痕跡。麵前攤開著一本厚重的日誌本,日誌本的封皮早已磨得起了毛邊,顏色也因長時間的摩挲而變得有些斑駁,像是被時光浸染過一般。然而,即便如此,它卻還被劉好仃小心地用膠帶粘著,膠帶已經有些泛黃,但粘得很結實,顯然劉好仃不舍得換新的,仿佛這本日誌本承載著他生命中太多珍貴的回憶與情感。
他把日誌本輕輕翻到嶄新的一頁,動作輕柔得像是在撫摸一件稀世珍寶。手中的鋼筆尖懸在紙麵上,遲遲沒有落下,鋼筆的金屬筆帽已經被他摸得發亮。此刻,窗外剛剛透出一點微光,像是天際被一雙無形的手輕輕撕開了一道口子,灑下了些許柔和的光線。城市還沉浸在晨霧的懷抱裡,那霧像一層輕柔的紗,緊緊黏在玻璃上,仿佛是誰嗬出的氣,帶著絲絲涼意和未散儘的睡意。玻璃窗上凝結著細密的水珠,像是一顆顆晶瑩的珍珠,順著玻璃緩緩滑落,留下一道道蜿蜒的痕跡。
他緊緊盯著自己不久前寫下的那行字:“從記住開始,到被記住。”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,卻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,在他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。他的眼神變得深邃起來,思緒仿佛穿越了時空,回到了那些被他深深銘記的日子。那些日子裡,有他和工友們一起揮灑汗水的場景,有他們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瞬間,也有那些被遺忘在角落卻又不該被遺忘的故事。他盯著那行字看了足足三分鐘,眼神中透著複雜的光,有思索,像是正在探尋著這行字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;有堅定,仿佛下定了決心要實現一個重要的目標;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迷茫,像是前方的道路被一層薄霧籠罩,讓他看不清未來的方向。
隨後,他緩緩合上本子,動作遲緩而沉穩,仿佛在與過去的思緒做一次短暫的告彆。起身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洗得有些發白的工作服,工作服的領口和袖口都有些磨損,衣角也有些卷邊,但他依然穿得整齊。他輕輕地撫平衣角的褶皺,然後邁著略顯沉重的步伐向車間走去。他的腳步在地麵上踏出有節奏的聲響,仿佛是他內心情緒的外在體現。
車間裡,早茶會的三把折疊椅還孤零零地擺在那裡,像是三個被遺忘的孩子。旁邊的塑料袋裡,幾根油條渣卡在袋口,那些油條渣已經有些發硬,仿佛在訴說著剛才熱鬨又短暫的早茶時光。那時候,工友們圍坐在一起,一邊吃著油條,一邊分享著生活中的趣事,歡聲笑語回蕩在車間裡。劉好仃蹲下身,動作熟練地把袋子紮緊,他雙手靈巧地打了個結,然後順手將錄音筆塞進褲兜。這錄音筆是他為了記錄大家平日裡的談話特意準備的,是他花了半個月工資買的。他希望能從這些看似隨意的交流中,捕捉到工人們內心深處的聲音,那些聲音裡或許藏著他們的困惑、他們的夢想、他們的期待。
路過質檢台時,他看到小陳正低頭對著產品掃碼。小陳的手指在掃碼器上快速地移動著,眼睛緊緊盯著屏幕。綠燈一亮,產品順利通過檢測,可小陳手沒抬,頭也沒回,隻是機械地重複著掃碼的動作,仿佛一台被設定好程序的機器。劉好仃嘴角動了動,似乎想說些什麼,他猶豫了一下,想提醒小陳注意一下身體,彆太累著自己,也想問問小陳對於車間最近的一些變化有什麼看法。但最終還是把話咽了回去,他不想打斷小陳的工作節奏,隻是徑直走向公告欄。
他從文件夾裡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張嶄新的a4紙,動作輕柔得仿佛那張紙是一件易碎品。上麵的字跡是他一筆一劃手寫的,那字體剛勁有力,每一個筆畫都仿佛帶著他對這次調研的決心。“文化需求調研啟動。第一輪問卷,今日發放。”這些字跡在a4紙上顯得格外醒目,像是他心中燃燒的一團火焰。
這時,小吳路過,腳步突然一頓,好奇地湊近看了兩眼。小吳的眼睛瞪得大大的,臉上露出疑惑的神情:“調研?這詞兒聽著像考核啊。”他的眉毛微微皺起,眼神裡帶著一絲警惕。劉好仃轉過身,看著小吳,認真地說:“不是考核,是聽你說。昨晚我跟小陳合計了一下,把早茶聊的那些話,變成幾個問題。不記名,不打分,答了就算。”他的眼神真誠而堅定,像是在向小吳做出一個莊重的承諾。說著,他從身後拿出一疊問卷,遞給小吳。
小吳接過問卷,翻了翻,皺著眉頭說:“就六道題?還是填空?這也太簡單了吧。”他的手指在問卷上輕輕敲打著,似乎在質疑這份問卷的深度。劉好仃微笑著點頭:“對。不讓你寫‘加強企業文化建設’這種空話,就寫‘哪天你覺得這廠像個家’這種真心話。”他的眼神裡充滿了期待,希望小吳能理解他的用心。
小吳聽了,忍不住笑了:“那我寫‘發年終獎那天’。”他的笑容裡帶著一絲調侃,但眼神裡卻也透露出一絲真誠。劉好仃也笑著點頭:“寫吧。寫真話就行。”他的笑容裡帶著鼓勵,仿佛在告訴小吳,隻要說出真心話,就是對他最大的支持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第一份問卷發到了白班組。劉好仃沒有像其他發問卷的人那樣站在旁邊盯著,他知道那樣會讓工友們感到壓力。而是搬了把凳子,靜靜地坐在倉庫門口,手裡緊緊捏著回收箱,眼睛時不時地瞟向車間裡那些正在忙碌的身影。他的眼神裡帶著一絲緊張,又帶著一絲期待,活像一個耐心等信的郵差,等待著工友們給他帶來那些承載著心聲的“信件”。
十分鐘過去了,第一張紙悠悠地飄了進來,輕輕地落在回收箱裡。那紙張在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,像是一隻蝴蝶在翩翩起舞。劉好仃看了一眼,卻沒有急著打開看,他深知尊重工友們的隱私同樣重要。繼續靜靜地等待著,他的身體微微前傾,耳朵仿佛也在傾聽著車間裡的動靜。然而,接下來大半天的時間,回收箱幾乎空著。有的人拿了問卷,隨便翻了兩眼,便折成紙飛機,朝著廢料筐的方向一扔,紙飛機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,然後準確地落進廢料筐裡,發出“哐當”一聲響。劉好仃的眼神裡閃過一絲失落,但他很快又恢複了平靜,他知道,要讓工友們真正敞開心扉,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。有的人則把問卷塞進工具包,嘴裡說著“下班再填”,可下班後,就再也沒見他們的身影。劉好仃無奈地搖了搖頭,心裡默默地想著,或許明天會有不一樣的結果。
老楊接過問卷後,把它墊在pda底下,用來壓標簽。那問卷的邊角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,漸漸被磨毛了,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被忽視的命運。劉好仃看到這一幕,心裡一陣刺痛,但他沒有立刻上前去和老楊說什麼,他知道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想法,他需要找到更合適的方式去引導大家。
下午三點,劉好仃拎著兩杯豆漿回來。他把一杯遞給小吳,小吳接過豆漿,笑著說了聲謝謝。另一杯輕輕放在質檢台上,他對正在工作的小陳說:“小陳,歇會兒,喝口豆漿。”小陳抬起頭,眼中閃過一絲驚喜,他放下手中的工作,接過豆漿,臉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。然後,他從本子裡小心翼翼地抽出老楊那張被墊得有些破舊的紙條,輕輕貼在白板上。紙條上歪歪扭扭地寫著:“希望以後,有人記得我們守過爐子。”那些字跡或許不夠工整,但卻充滿了真摯的情感。
“這不是我寫的。”他看著圍過來的幾個工人,認真地說,“是老楊的心裡話。我想讓更多人聽見。”他的聲音在車間裡回蕩,帶著一種讓人無法忽視的力量。工友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張紙條上,有的眼神裡流露出一絲感動,有的則陷入了沉思。
白板旁邊,他又從抽屜裡拿出一排新便簽和一支筆,穩穩地釘在白板上。“誰想說,就寫。不署名,不刪改,貼這兒就行。”他聲音不大,但卻帶著一種讓人無法忽視的力量。那聲音仿佛有一種魔力,在工友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表達的種子。
五分鐘過去了,第一張便簽出現了。上麵寫著:“九八年守爐那晚,我鞋底燙穿了,但沒人走。”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,仿佛帶著人們回到了那個艱難卻又充滿溫暖的夜晚。那天晚上,爐子的溫度異常高,車間裡彌漫著一股刺鼻的氣味,工友們的工作服都被汗水濕透了,但沒有一個人離開崗位。他們的眼神裡充滿了堅定,相互扶持著,一起度過了那個難忘的夜晚。
十分鐘,又一張便簽出現了:“上回機器壞了,班長罵我手慢,可係統卡了三分鐘。”字裡行間,滿是委屈和無奈。那位工友在寫下這句話的時候,或許腦海中又浮現出了當時的場景,他的手微微顫抖著,仿佛在發泄著心中的不滿。還有一張便簽上畫了個笑臉,旁邊寫著:“我媳婦說,我在家掃碼玩具車的樣子,像指揮家。”那簡單的笑臉和樸實的話語,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,仿佛看到了那位工友在家中認真掃碼玩具車的可愛模樣。
劉好仃一張張地看著這些便簽,沒有動筆,也沒有說話,隻是靜靜地站在那裡,眼神中滿是感動和思考。他的眼睛微微濕潤了,他看到了工友們內心深處的情感,那些情感或許平時被壓抑著,但此刻卻通過這些便簽得以釋放。等小吳來換班時,他把箱子遞過去:“今晚你盯著,我得去趟夜班入口。”他的眼神裡帶著一絲急切,仿佛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。
夜班工人向來少言,車間裡彌漫著一種安靜而壓抑的氛圍。燈光昏黃而黯淡,像是被一層薄紗籠罩著。機器的轟鳴聲在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刺耳,工友們的身影在機器的陰影下若隱若現。劉好仃站在通道口,手裡拎著兩屜熱氣騰騰的小籠包。那小籠包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開來,讓人垂涎欲滴。他深吸一口氣,鼓起勇氣,把問卷和包子一起遞過去:“填完隨便吃,不吃也行,包子不收錢。”他的聲音有些顫抖,但眼神裡卻充滿了真誠。
老李接過,眉頭緊緊皺在一起,不耐煩地說:“搞這些虛的,不如把餐補加五塊。”他的語氣裡充滿了不屑,眼神裡帶著一絲抵觸。劉好仃連忙解釋:“餐補我爭取。但今天這事兒,不為錢。”他的眼神裡帶著一絲焦急,希望老李能理解他的用意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那是為誰?”老李瞪大了眼睛,一臉的不解。他的眼神裡充滿了疑惑,仿佛在質疑劉好仃的行為。
“為你能說句話,不用等誰問。”劉好仃真誠地看著老李的眼睛,語氣堅定。他的眼神裡透露出一種執著,一種想要改變現狀的決心。
老李沒接話,把問卷塞進工裝口袋,拎著包子頭也不回地走了。他的背影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有些落寞。劉好仃看著他的背影,無奈地搖了搖頭,然後在牆邊釘了個小木盒,上麵貼了張紙,寫著“悄悄話投遞口”。底下還特意畫了個小人,正踮著腳往信箱裡塞信,模樣憨態可掬。他希望這個小小的“悄悄話投遞口”,能成為工友們傾訴心聲的另一個渠道。
第二天早上,劉好仃早早來到辦公室,卻發現盒子已經滿了。他蹲在地上,一張張地把紙條攤開。他的手指微微顫抖著,仿佛在觸摸著工友們的心聲。有寫“希望生日能收到一張卡”的,那簡單的話語裡,藏著一個工人對溫暖的小小渴望。劉好仃仿佛看到了那位工友在生日那天,孤獨地坐在宿舍裡,期待著能有一份驚喜。有寫“想有個地方晾工服”的,讓人感受到生活細節中的不便。他的眼前浮現出工友們為了晾工服而四處尋找地方的無奈場景。還有人寫“彆總讓夜班修白天的錯”,那憤怒的字跡,仿佛在控訴著不公平的待遇。他的心中湧起一股憤怒,暗暗發誓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。
最底下那張,字跡塗改多次,像是寫了一遍又一遍才敢投進來:“我希望領導罵人前,能先問一句——是不是機器壞了。”那短短的一句話,仿佛有著千鈞之重,讓劉好仃盯著看了很久。他的眼神裡充滿了震驚和自責,他意識到自己在管理上還存在很多不足。他沒有扔,也沒有折,而是撕了張便利貼,工工整整地抄下這句話,然後釘在自己辦公桌正前方。一抬頭,就能看到這句話,時刻提醒著自己。
小吳來送第二批問卷時,看見那張紙,愣了一下:“你真打算管這些?”他的眼神裡帶著一絲懷疑,似乎不相信劉好仃真的能解決這些問題。
“不是管。”劉好仃抬起頭,認真地看著小吳,“是聽。人說話,總得有人接得住。不然,這心裡的話,憋久了,會出問題的。”他的眼神裡充滿了堅定,仿佛在告訴小吳,這是他必須要做的事情。
問卷第三輪發放時,劉好仃在背麵加了一行小字:“每一份回答,都會出現在下月廠務公開欄的‘原聲牆’上——不刪減,不署名。”他還特意讓小陳用彩筆畫了個邊框,原本平淡的問卷,瞬間變得不那麼像公文了,仿佛也多了幾分溫度。那彩色的邊框就像一道彩虹,給問卷增添了一抹亮色。
這小小的改變,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反饋一下子多了起來。有人寫“希望車間能放點音樂”,讓忙碌的工作不再那麼枯燥。劉好仃仿佛看到了工友們在音樂的陪伴下,臉上露出輕鬆的笑容。有人寫“想給班組起個名字”,仿佛這樣能讓班組更有凝聚力。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工友們圍坐在一起,熱烈討論班組名字的場景。最讓劉好仃愣住的,是一張兒童塗鴉:一個戴安全帽的小人,手拉手圍成圈,旁邊歪歪扭扭寫著“爸爸的廠”。那稚嫩的筆觸,純真的畫麵,讓劉好仃的心瞬間被觸動了。他的眼前浮現出一個孩子純真的笑容,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爸爸工作的地方的喜愛。
他連忙問小陳:“這誰家孩子?”小陳撓撓頭:“不知道,夾在回收箱裡。”劉好仃沒聲張,小心翼翼地拍了照,然後把照片設成了手機屏保。每當鎖屏時,那圈小人就靜靜地轉著,仿佛在訴說著工人家庭裡那份簡單的幸福。他常常會盯著手機屏保發呆,心中充滿了溫暖和感動。
周五下午,所有問卷終於收齊。劉好仃把質檢台清空,然後把所有便簽鋪了上去。一百多張紙,密密麻麻地鋪滿了整個質檢台,像一場無聲的雨,每一滴都帶著工人們的心聲。他拿起紅筆,開始認真地分類。“記憶”類:守爐夜、技改慶功、暴雨搶修……每一個關鍵詞背後,都承載著一段難忘的回憶。他的眼前浮現出那些畫麵,工友們在守爐夜相互鼓勵的眼神,技改慶功時臉上洋溢的喜悅,暴雨搶修時疲憊卻又堅定的身影。“尊重”類:彆張口就罵、機器壞了不是人懶、夜班不該背鍋……這反映的是工人們對尊嚴的渴望。他仿佛看到了工友們在受到不公平對待時那憤怒又無奈的表情。“歸屬”類:想有個名字、希望廠裡記得生日、想掛張全家福……那是對“家”的向往。他的心中湧起一股暖流,他知道自己一定要為工友們實現這些願望。“公平”類:排班輪著來、餐補該漲、修機器不該算加班……這是對公平待遇的訴求。他的眼神變得堅定起來,他一定要解決這些問題。“表達”類:想說話、怕說錯、沒人聽……則道出了工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和無奈。他的心中充滿了愧疚,他覺得自己沒有早點發現工友們的這些心聲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小吳站在旁邊,看著看著,忍不住嘀咕:“這些……也算文化?”他的眼神裡帶著一絲疑惑,似乎不太理解劉好仃為什麼這麼重視這些。
“怎麼不算?”劉好仃抬起頭,目光堅定地看著小吳,“文化不是牆上貼的口號,是人舍不得扔的半杯茶,是掃碼後沒人點頭,自己也能走的那一步。它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,在每一個工人的心裡。”他的聲音在車間裡回蕩,帶著一種對文化的深刻理解。
他翻出日誌本,在最新一頁寫下:“文化不在高處,在低頭時看見的那道裂痕裡。”那道裂痕,是生活的不完美,也是人性的光輝所在。他的筆尖在紙上劃過,留下了一道道深刻的痕跡,就像他的決心一樣堅定。
調研總結會沒開在會議室,而是在車間休息角。這裡沒有豪華的布置,隻有幾張破舊的桌子和椅子,桌子上的漆已經有些脫落,椅子上的坐墊也有些破舊,但卻充滿了生活的氣息。劉好仃把分類結果貼在牆上,誰路過都能看。他沒講ppt,也沒念報告,隻是靜靜地站在那兒,像一個耐心的傾聽者,等有人問。
老楊來了,他靜靜地站在“記憶”那一欄前,眼睛緊緊盯著那些熟悉的關鍵詞,看了很久很久。他的眼神裡充滿了感慨,那些關鍵詞仿佛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個裡程碑。然後,他緩緩抬起頭,聲音有些顫抖地問:“這些事,真能公開?”他的眼神裡帶著一絲期待,又帶著一絲擔憂。
“能。”劉好仃堅定地點點頭,“隻要你們願意寫,我就敢貼。這是你們的心聲,值得被看見。”他的聲音裡充滿了自信,仿佛在給老楊吃一顆定心丸。
老楊點點頭,從口袋裡掏出一張新紙條,緩緩地放進了回收箱。那紙條仿佛帶著他的一份信任和期待,輕輕地落在了箱底。
小陳跑來問:“‘原聲牆’什麼時候掛?”他的眼神裡充滿了期待,仿佛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工友們的心聲被展示出來。
“下個月一號。”劉好仃回答道。
“那……我能把我兒子那張畫也貼上去嗎?”小陳有些不好意思地問。
“當然。”劉好仃笑著說,“那是最純真的聲音,最應該被聽到。”他的笑容裡充滿了鼓勵,讓小陳感到無比溫暖。
劉好仃回到辦公室,把所有問卷按類裝進五個文件袋,封麵上分彆工工整整地寫了:記憶、尊重、歸屬、公平、表達。他把“尊重”袋放在最上麵,又把那張“機器壞了”的紙條小心翼翼地夾在封麵裡,仿佛在珍視一份珍貴的寶藏。他的動作輕柔而小心,就像在嗬護著一個易碎的夢。
手機震動了一下,他解鎖,屏保上那圈小人又轉了一圈。他沒有去看消息,而是打開抽屜,拿出相冊,翻到那張97年的合照。照片上,老楊還是年輕模樣,笑容燦爛,眼神裡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。他用指尖輕輕擦了擦照片上老楊的臉,仿佛在和過去的歲月對話,然後緩緩合上相冊,放回原處。他的心中充滿了感慨,時光飛逝,但工友們之間的情誼卻永遠不會改變。
第二天一早,他在公告欄貼出通知:“文化需求調研首輪結束。感謝每一位寫下真話的人。下一階段,我們將逐條回應。”
通知底下,有人用紅筆補了行小字:“希望回應的,不隻是問題,還有人。”那鮮豔的紅字,在白色的公告欄上格外醒目。劉好仃看見了,沒擦,也沒改。他撕了張便簽,認真抄下這句話,釘在辦公桌前,緊挨著“機器壞了”那張。那小小的便簽,仿佛承載著工人們更多的期待,也成為了劉好仃努力的動力。
中午,小吳抱著回收箱進來,興奮地說:“最後一批紙條剛收上來。”劉好仃接過,一張張仔細地看著。大多數是感謝,寫著“沒想到真有人看”,讓他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;有幾張寫著“我敢說話了”,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,卻讓他心裡湧起一股暖流。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他知道,自己的努力正在一點點地改變著車間。
最後一張,字很小,像是怕被人認出筆跡:“我不敢寫真話,怕傳到上麵。”那微微顫抖的字跡,仿佛藏著深深的恐懼和無奈。劉好仃捏著這張紙,站了很久很久。他的眼神裡充滿了憤怒和自責,憤怒的是有人讓工友們如此恐懼,自責的是自己沒有早點發現這個問題。他沒有說話,也沒有歎氣,隻是默默地把它輕輕夾進日誌本裡,和老楊那張並排。仿佛在告訴自己,這是一個需要慢慢改變的過程,而他,願意成為那個推動改變的人。
下午三點,他把五個文件袋抱到質檢台,準備歸檔。小陳跑來幫忙,順手拿起“表達”袋,發現底部還有一張沒登記的紙條。他展開,大聲念出聲:“我希望以後,批評之前,能先聽一句‘你說說看’。”那聲音在車間裡回蕩,仿佛是一聲呼喚,呼喚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。劉好仃聽著這句話,心中感慨萬千,他知道,這是工友們內心深處的渴望,也是他未來工作的方向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從那之後,劉好仃更加忙碌了。他開始根據調研結果,一件一件地落實工人們提出的需求。對於“希望車間能放點音樂”的建議,他特意挑選了一些舒緩而富有活力的音樂,在休息時間播放。他親自到音響店挑選唱片,反複試聽,就是為了找到最適合車間的音樂。每當音樂響起,工人們疲憊的臉上總會露出一絲笑容,仿佛那音樂能驅散所有的勞累。有一位年輕的工友笑著說:“劉主管,這音樂真好聽,感覺工作都沒那麼累了。”劉好仃聽了,心裡彆提多高興了。
對於“想有個地方晾工服”的問題,他在車間角落專門開辟了一個晾衣區,還安裝了掛鉤和晾衣繩。他親自和工人一起測量尺寸,挑選合適的掛鉤和晾衣繩。工人們再也不用為晾工服而發愁,衣服整齊地掛在晾衣繩上,仿佛在訴說著生活的小確幸。一位老工人摸著晾衣繩說:“劉主管,你想得真周到,以後晾衣服就方便多了。”
而對於“希望生日能收到一張卡”的需求,他製定了一個小小的生日福利計劃。每到工人生日那天,都會由工會代表送上一張精心製作的生日賀卡,還有一份小禮品。他親自參與賀卡的設計,挑選禮物,就是希望能給工友們帶來一份驚喜。當第一個收到生日賀卡的工人感動得熱淚盈眶時,劉好仃知道,他的努力沒有白費。那位工人緊緊地握著劉好仃的手說:“劉主管,謝謝你,這是我過得最難忘的一個生日。”
在推動“公平”類需求解決的過程中,劉好仃遇到了不少困難。排班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,為了實現公平排班,他多次與各部門負責人溝通協調,收集數據,分析工作強度和人員情況,最終製定了一套科學合理的排班方案。他常常加班到深夜,眼睛布滿了血絲,但依然堅持著。雖然過程中有不少反對的聲音,有人說這樣會影響生產效率,有人說這樣會增加管理成本,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,讓排班變得更加公平透明。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,工友們對排班方案越來越滿意,工作效率也沒有受到影響。
餐補問題也並非一蹴而就。他積極向上級領導反映情況,詳細列出物價上漲、工人們實際生活需求等因素,還做了詳細的數據分析。他整理了一份厚厚的報告,上麵詳細記錄了工友們的生活成本和實際收入情況。經過多次努力,餐補終於得到了調整。當這個消息在車間裡傳開時,工人們歡呼雀躍,對劉好仃更加信任和感激。一位工友激動地說:“劉主管,你太厲害了,為我們爭取到了這麼好的福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