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事部的電話剛掛斷,清脆的忙音還在空氣中微微震顫,那短暫而急促的聲響,仿佛是在催促著劉好仃即將要展開的行動。劉好仃就如同觸電一般,他的身體猛地一顫,原本還帶著些許思索的麵容瞬間變得專注而急切。他迅速伸出雙手,一把將桌上的筆筒倒過來,動作果斷而迅速,沒有絲毫的猶豫。
這個筆筒是木質的,表麵已經有些磨損,原本光滑的木紋上,因為歲月的摩挲而變得有些粗糙。上麵刻著一些簡單的花紋,那是一些簡單的幾何圖案,雖然線條並不複雜,但在歲月的光影下,卻仿佛蘊含著某種神秘的力量。此時,筆筒裡麵的筆如同失去了束縛的小精靈,紛紛散落出來,在他麵前的辦公桌上胡亂地滾著,有的滾到了文件堆裡,有的滾到了桌子的邊緣,仿佛在等待著他下一步的安排。
他顧不上理會那些滾落的筆,眼神如同鷹隼一般,在筆筒底部仔細搜尋著。他的目光銳利而專注,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。很快,他翻出一張皺巴巴的便利貼。這張便利貼的邊角已經微微卷起,像是被一隻無形的手輕輕捏過又放開。上麵還有幾處折痕,那折痕像是時間的皺紋,記錄著它被反複翻看的曆史。明顯是被反複翻看過無數次,每一次翻看都仿佛是一次深入的思考。
那是他昨天在忙碌的工作間隙,手中握著筆,眉頭緊鎖,腦海中思緒萬千。就在那一瞬間,靈感如閃電般劃過,他隨手記下的幾個字:“講得清,做得準,扛得住。”這幾個字寫得有些潦草,筆跡歪歪扭扭,但卻力透紙背,每一個筆畫都仿佛是他當時一閃而過的深刻思考,是對工作、對人才培養的一種執著追求。
他盯著這三個短句,目光專注而堅定,仿佛要把它們刻進自己的腦海裡。那深邃的眼神中,既有對當下工作的擔憂,擔憂選拔出來的梯隊成員不能真正達到要求;又有對未來的憧憬和謀劃,憧憬著通過這次選拔培養出能夠推動公司發展的優秀人才。他的眉頭微微皺起,似乎在思考著如何將這三個短句真正落實到選拔和培養的過程中。兩秒鐘後,他毫不猶豫地撕下這張便利貼,動作乾脆利落,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。那“嘶啦”一聲,仿佛是他對自己下定決心的一種宣告。
然後,他起身走到電腦前,腳步匆匆而有力,仿佛帶著某種使命。電腦屏幕還停留在“培養進度看板”的頁麵上,那藍色的界麵在燈光下閃爍著神秘的光芒。屏幕上,14個名字整整齊齊地排列著,每一個名字都像是一顆等待發芽的種子,承載著他對公司未來的期望。後麵的狀態清晰地顯示著“已進入選拔評估階段”,倒計時那小小的數字在不停跳動,仿佛是時間的鼓點,催促著他們儘快做出決策。提示欄顯示公示期還剩三天,這三天就像是一場倒計時的考試,檢驗著他們選拔工作的成效。
“評分標準得定下來。”他輕聲自言自語,聲音雖低,卻充滿了不容置疑的決心。那聲音仿佛是從他內心深處發出的呐喊,是對這次選拔工作的堅定信念。說完,他順手點開視頻文件夾,裡麵密密麻麻地存放著各種工作視頻,像是記錄著公司發展曆程的一個個小片段。他的手指在鼠標上輕輕滑動,眼神在屏幕上快速搜索,如同一位敏銳的偵探在尋找著關鍵的線索。終於,他找到了老李那天教小陳調機的片段。這個視頻拍攝的角度不算完美,畫麵有些晃動,像是拍攝者在拍攝時手部有些顫抖,但能清晰地看到老李的動作和表情。
他拖到播放器,輕輕按了暫停鍵,畫麵瞬間定格在老李指著打磨紋路說話的瞬間。老李微微皺著眉頭,眼神專注而認真,仿佛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,隻有眼前這台機器和那些打磨紋路。他的手指著機器上的某個部位,嘴巴一張一合,似乎在詳細地講解著什麼,那講解的話語仿佛還在空氣中回蕩。劉好仃盯著這個畫麵,腦海中不斷回憶著當時的場景,他的眼神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,思考著從這段視頻中能提煉出怎樣的教學標準。他的手指不自覺地在桌麵上輕輕敲擊著,仿佛在和自己的思維進行著一場對話。
十分鐘後,評審組的三人——質檢組長、小王,還有劉好仃自己,圍坐在會議室裡。會議室的燈光有些昏暗,像是被一層薄紗籠罩著,營造出一種略帶緊張的氛圍。牆上掛著的時鐘滴答滴答地走著,那聲音仿佛是時間的腳步,在催促著他們儘快做出決策。投影儀的光打在前麵的幕布上,映出一片明亮的世界。劉好仃站在投影前,身姿挺拔,眼神堅定,他手指著屏幕上的視頻畫麵,說:“就拿這段當樣板。大家看,老李沒背稿,也沒繞彎,一句話講清現象,一句說清原因,一句帶出經驗。咱們這次選拔不是要選講師,而是要找能把‘手感’變成‘人話’的人。什麼是‘手感’?那是多年工作積累下來的經驗,隻有能把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授給彆人,才是我們需要的人才。”他的聲音洪亮而清晰,在會議室裡回蕩著,每一個字都仿佛是一顆重磅炸彈,引發著大家的思考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視頻放完後,會議室裡陷入了短暫的沉默。那沉默仿佛是一塊巨大的石頭,壓在每個人的心頭。老李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後腦勺,他那粗糙的手掌上布滿了老繭,像是歲月留下的勳章。臉上的皺紋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更深了,那是歲月在他臉上刻下的痕跡。他笑著說:“我那是隨口說的,哪知道還能當教材。”他的聲音憨厚樸實,帶著一絲靦腆,就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。
“正因是隨口說的,才真。”劉好仃把畫麵暫停在小陳抬頭提問那一幀,小陳年輕的臉龐上帶著認真和好奇,眼神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,那眼神仿佛是一束光,照亮了他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之路。他接著說:“你看,他聽懂了,還敢問‘波紋亂’怎麼辦。這說明話傳到了,溝通是有效的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能讓學員真正理解、真正掌握技能的教學方式。”他的目光在小陳的臉上停留了片刻,仿佛在從他的表情中尋找著更多的信息。
質檢組長皺著眉頭,翻著自己手中的筆記本,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種問題和思考,那是他對這次選拔工作的認真態度。他抬起頭,有些疑惑地說:“可這怎麼打分?你說他講得好,我說他語速太快,新人跟不上——這算不算問題?評分標準如果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,很難保證公平公正。”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擔憂,擔心因為評分標準的不明確而影響到選拔的結果。
小王坐在一旁,眼睛一亮,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般。他插嘴道:“那就拆開評。像拆機器一樣,零件對零件,一項一項地評估。”他的眼神中閃爍著靈動的光芒,顯然是被這個想法激發了靈感。他的身體微微前傾,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。
一句話提醒了劉好仃。他立刻起身,快步走到白板前,他的步伐急促而有力,仿佛帶著某種使命。拿起一支馬克筆,開始在白板上寫下三行字:故障描述完整不?——30分;邏輯鏈條清楚不?——40分;聽的人能不能複述?——30分。他的字寫得很大,一筆一劃都充滿了力量,仿佛每一個字都在訴說著他對評分標準的重視。寫完這三行字後,他停下筆,思索了一下,又皺著眉頭,仿佛在思考著是否還有遺漏的地方。然後在底下補了一句:“評分不看口才,看‘能不能教會一個笨人’。”他放下筆,看著白板上的內容,滿意地點了點頭,那點頭的動作仿佛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。
老李看著白板上的內容,忍不住笑了,他咧開嘴,露出了一口有些發黃的牙齒,那笑容如同冬日裡的暖陽,溫暖而親切:“那我肯定拿滿分,我徒弟都快被我說睡著了。”他的笑聲在會議室裡回蕩,讓原本有些緊張的氣氛稍微鬆快了幾分。大家也跟著笑了起來,笑聲中充滿了輕鬆和愉悅。
劉好仃趁熱打鐵,讓小王把這三項做成《模擬帶教評分細則v1.0》,並附上老李那段視頻的逐字稿當參考話術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抗拒的威嚴,但同時又帶著一絲鼓勵:“從今天起,每人試講一次,我們錄像、打分、存檔。不求完美,但求有據可依。這是對我們工作的負責,也是對每一個參與選拔的人負責。”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,仿佛在向大家宣告著這次選拔工作的嚴肅性和重要性。
第二天下午,崗位匹配測試在b線實操區進行。b線實操區機器轟鳴,那巨大的聲響仿佛是機器的咆哮,彰顯著它們的活力。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機油味,那味道是工業的氣息,也是工作環境的寫照。工作人員們在各自的位置上忙碌著,時不時傳來機器運轉的聲音和工具碰撞的聲響,交織成一曲獨特的工業樂章。
第一個上場的是小林。她穿著工作服,紮著馬尾辮,那馬尾辮隨著她的動作輕輕擺動,仿佛是她青春活力的象征。眼神中帶著一絲緊張,那是對新挑戰的不安和期待。壓力測試環節,設備突然模擬斷電,瞬間陷入一片黑暗,仿佛是舞台上的燈光突然熄滅,將整個場景籠罩在神秘之中。緊接著燈光重新亮起,設備重啟後參數自動歸零,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小林微微一怔。她深吸一口氣,走上前去操作。她的動作前半程十分流暢,眼神緊緊盯著機器,雙手熟練地在各種按鈕和操作杆上切換,仿佛與機器融為一體。然而,到了冷卻閥校準那步,她的手突然頓了一下,停頓的時間很短,但還是被在一旁觀察的劉好仃注意到了。她調高了0.3個單位,這個細微的動作看似不大,但在精確的操作中,卻可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。劉好仃迅速在手中的記錄本上記下時間,但他什麼也沒說,隻是靜靜地觀察著,那專注的神情仿佛要把小林的每一個動作都印在腦海裡。
輪到小陳時,突發故障換成液壓波動。小陳的臉色微微一變,那變色的瞬間仿佛是天空被烏雲遮住,但很快鎮定下來。他迅速蹲下查管路,眼睛在錯綜複雜的管道間快速搜索,那專注的眼神仿佛是一把銳利的劍,能夠穿透一切障礙。一邊報步驟一邊調整,動作穩得像老李親授。他的聲音雖然有些顫抖,但每一個字都清晰有力,手上的動作沒有絲毫慌亂,仿佛在告訴大家,他能夠應對這一切。測試結束後,劉好仃走上前去,看著他,問道:“慌不慌?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慌。”小陳實話實說,他的額頭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,那汗珠在燈光下閃爍著,像是他緊張心情的寫照。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堅定,那堅定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,指引著他前進的方向,“但我知道下一步該乾啥。”他的聲音雖然不高,但卻充滿了自信,仿佛在向世界宣告,他有能力克服困難。
“這就夠了。”劉好仃點頭,他的眼神中充滿了讚賞,那讚賞仿佛是一束陽光,照亮了小陳的心靈,“慌能壓住,活就不丟。在工作中,遇到突發情況是很正常的,重要的是能不能保持冷靜,按照正確的步驟去處理。”他的話如同春風化雨,滋潤著小陳的心田。
一天下來,14人全測完了。劉好仃的記錄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,每一筆都記錄著他們的表現,那是對他們努力的見證。晚上,他回到辦公室,調出“觀察期大數據看板”。這是一個巨大的電子屏幕,上麵顯示著各種數據和圖表,仿佛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。他把每人90天內的夜班出錯率、故障響應速度、協作反饋評分拉出來,做成五維雷達圖。那雷達圖上的線條和顏色,仿佛是每個人工作表現的寫照。小林的技術分很高,她操作的熟練程度和準確性在所有人中都是比較突出的,但抗壓性和應變分偏低,這意味著在麵對突發情況時,她的表現還不夠穩定,就像一艘在風平浪靜的海麵上行駛得很好的船,但在暴風雨來臨時,卻可能會有些搖擺。小陳各項均衡,教學潛力項意外拔尖,這讓他有些驚喜,或許小陳不僅自己能做好工作,還有能力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彆人,就像一顆種子,有著發芽成長的潛力。老趙操作頂尖,他的技術水平在整個車間都是數一數二的,但協作意願隻有兩星,這說明他在團隊合作方麵存在一些問題,就像一把鋒利的劍,雖然鋒利無比,但如果沒有合適的劍鞘來保護,也可能會傷到自己和他人。
“人沒有全才,崗位才有匹配。”他在評審會上嚴肅地說,他的眼神掃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,仿佛要把自己的理念傳遞給每一個人,“我們不是挑‘最優秀’,是找‘最合適’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,關鍵是要把他們放在合適的崗位上,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價值。”他的話如同警鐘,敲醒著大家對人才選拔的認知。
老李看著雷達圖,用手指著小林的位置,說:“她這次失誤,是因為前一晚通宵修機,累糊塗了。人是好苗子,能不能再給一次機會?”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懇求,那是對小林的認可和期待,他不希望因為一次失誤而放棄一個有潛力的人才。
“不用再給。”劉好仃打開文件,他的動作果斷而堅決,沒有絲毫的猶豫,“她進了備崗儲備名單。主崗壓力大,備崗要靈活,她正合適。備崗同樣能為公司做出貢獻,而且在這個崗位上,她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調整自己的狀態。”他的話如同定海神針,穩定了大家對小林安排的看法。
質檢組長點頭,他翻著自己手中的資料,接著問:“那老趙呢?他協作分低,是不是態度問題?”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疑惑,擔心老趙的態度會影響整個團隊的工作氛圍,就像一顆老鼠屎可能會壞了一鍋粥。
“不是態度,是習慣。”劉好仃調出一段監控回放,畫麵中,老趙正在教新人。他全程沒抬頭,一直專注地看著機器,話少得像在報數字。他的動作很熟練,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很清晰,但缺乏與新人的互動。可新人操作時,他一直站在旁邊,手懸在半空,隨時準備接手。從他的動作中可以看出,他其實是關心新人的,隻是不知道該如何更好地表達。他的關心如同隱藏在暗處的陽光,雖然不明顯,但卻溫暖而真實。
“他不是不願帶,是不知道怎麼開口。”劉好仃說,“這樣的人,適合先進‘表達補訓班’,練熟了再上台。隻要他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更好地溝通和合作,他的能力將會得到更大的發揮。”他的話為老趙指明了一條改變的道路,就像為黑暗中的行者點亮了一盞明燈。
會議室安靜下來,大家都陷入了沉思。小王忽然笑出聲,他的笑聲打破了沉默:“你們發現沒?我們現在挑人,比挑玻璃還仔細。”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調侃,但更多的是對這份工作的認真,那認真就像對待一件珍貴的藝術品。
“玻璃裂了能重煉。”老李接過話茬,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,仿佛是一位智者在講述著人生的哲理,“人帶歪了,手藝就斷了。我們選拔人才,不僅僅是為了當前的工作,更是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,要讓這些優秀的手藝能夠傳承下去。”他的話讓大家對人才選拔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。
第三天,劉好仃在辦公室牆上貼了一張手繪草圖。這張草圖是他用鉛筆和彩筆親手繪製的,線條雖然有些粗糙,但卻充滿了創意。三層結構,用紅黃綠三色圓點標出:頂層,三個紅點,代表即將空缺的關鍵管理崗,這三個崗位就像是公司的核心,需要有能力、有擔當的人來擔當,它們是公司前進的動力源泉;中層,13個黃點,是預備池成員,他們是未來有可能晉升到關鍵崗位的儲備力量,如同蓄勢待發的箭,等待著機會的到來;底層,14個綠點,是本輪評估確認的梯隊人選,分布在打磨、質檢、調試三大崗位,他們是公司各個崗位上的新生力量,像春天的花朵,充滿了生機和活力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他退後兩步看了看,覺得有點像車間裡的指示燈板,便順手在標題寫上:“燈亮了,路就有了。”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,仿佛看到了一張清晰的藍圖在眼前展開。這張草圖不僅僅是一張簡單的圖形,更是他對公司未來人才規劃的美好願景,是他心中希望的象征。
下午,管理層來問進展。人事代表翻著表格,表情有些焦急,他們迫切地想知道選拔的結果,那焦急的神情仿佛是一群等待救援的人。“名單定了嗎?什麼時候發文任命?”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催促,似乎擔心進度太慢會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轉,就像擔心一艘船在風浪中行駛得太慢會錯過安全的港灣。“這些人待遇要不要調整?晉升通道怎麼設?”他的眼神緊緊盯著劉好仃,等待著他的回答,那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疑惑。
劉好仃搖頭,他的態度依然堅定,沒有絲毫的動搖:“現在發任命,等於把人架火上烤。他們還沒正式帶徒,先漲工資,彆人怎麼看?我們這樣做,不僅僅是為了給這些人一個名分,更是要讓他們真正有能力承擔起相應的責任。”他的話如同定海神針,穩定了管理層焦急的情緒。
“可總得有個名分吧?”人事代表皺著眉頭,他覺得如果不給這些人一個明確的身份,很難激勵他們更好地工作,就像一匹沒有方向的馬,不知道該往哪裡奔跑。
“有。”他指著牆上的圖,“他們是‘梯隊成員’,不是‘預備乾部’。不加薪,不升職,但優先安排跨崗見習、外訓名額,設備調試時讓他們跟在老師傅旁邊學決策。我們要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成長,積累經驗,而不是僅僅靠一個名分來激勵他們。”他的話為大家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,讓大家對梯隊成員的培養有了更清晰的認識。
“那這算什麼身份?”人事代表還是有些不理解,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困惑,就像一個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。
“算‘被看見的人’。”劉好仃說,“以前他們乾得好,沒人知道;現在,他們的成長有人記,有人帶,有人等。我們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,讓他們知道公司對他們的重視和期望。這就夠了。”他的話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人事代表心中的疑惑。
對方還想問,他抬手止住,他的手勢果斷而有力,仿佛是一位將軍在指揮戰鬥:“先成形,再定名。飯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現在最要緊的,是讓這14個人知道自己被選中了,不是因為運氣,是因為他們值得。我們要給他們一個明確的信號,讓他們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。”他的話讓大家對後續的工作有了更明確的目標。
會後,他把《梯隊建設階段性報告》交上去,附上那張手繪圖的掃描件。報告最後一句寫著:“目前梯隊已實現功能性成型——有人可替,有人能帶,鏈子不斷。”這句話簡潔而有力,概括了整個梯隊建設的階段性成果,如同一聲響亮的號角,宣告著梯隊建設的初步成功。
傍晚,劉好仃回到辦公室,發現門縫裡塞了張紙條。他輕輕打開門,彎下腰撿起紙條,展開一看,是小陳的字,工整得像是描過:“劉師傅,我今天又去看了打磨機,照您說的,用斜角光看紋路。我發現波紋密的時候,不隻是壓力大,冷卻水溫也有變化。我記下來了,明天能跟老李師傅說說嗎?”紙條上的字跡雖然工整,但還是能看出小陳在寫字時的認真和用心,那每一個字都仿佛是他思考的結晶。
他看完,把紙條夾進筆記本,動作輕柔而珍視,仿佛在對待一件珍貴的寶物。然後順手打開電腦,進度看板刷新,14個名字後麵,狀態統一更新為:“已確認梯隊成員,待啟動培養計劃v1.0”。頁麵最上方,倒計時歸零,提示欄跳出新信息:“公示期結束,無有效質詢。”看到這個結果,他心中湧起一股欣慰之情,自己的努力終於有了初步的成果,那成果就像一顆種子,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。
他正要關機,手機響了。是小王。
“視頻剪好了,第一期《經驗三頁卡》。”小王的聲音有點興奮,充滿了成就感,仿佛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作品,“要不要現在發群裡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