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頭停在“先改再講”四個字上,劉好仃的手指還搭在手機屏幕邊緣。他沒關錄像,隻是輕輕把手機翻了個麵,屏幕朝下扣在桌上,像給想法按了個確認鍵。
“現在,輪到外麵看了。”他說。
小王正低頭整理昨天拍的維修現場照片,聽見這話抬頭:“那咱們怎麼說?開發布會?發公告?還是再拍個視頻合集?”
“都做。”劉好仃拉開抽屜,取出一遝打印紙,是財務小李前晚整理的支出明細,每一頁都貼了便簽,標著“可公開”“待確認”。他抽出幾頁放在桌上,“但不說虛的。誰問錢去哪兒了,咱們就拿單子給人看。誰問為啥現在才修,咱們就放工人蹲在水裡換管子的視頻。”
行政翻著筆記本:“可萬一記者問‘早乾嘛去了’,咱們總不能每次都認錯吧?”
“就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錯就是錯。咱們又不是神仙,哪能事事都想到前頭?但改了,也是真的改。認錯不丟人,裝沒事才丟人。”
小王忍不住笑出聲:“您這思路,跟咱們廠門口那塊‘安全第一’的牌子一樣直。”
“直點好。”劉好仃也笑了,“彎來繞去,自己都繞暈。咱們現在要乾的,不是說服誰,是讓大夥兒看清——我們在動,每一筆賬、每一滴汗,都經得起看。”
他起身走到白板前,拿筆在“資金透明度”下麵畫了個勾:“今天起,三件事同步走。第一,支出明細分批發,每次十條,帶發票截圖;第二,維修進度每天拍三十秒,不剪不配樂;第三,下周開個通氣會,請記者和工人代表來,咱們當麵講。”
行政皺眉:“那要是問得太狠,答不上來怎麼辦?”
“答不上來,就說‘回去查,明天回話’。”劉好仃把筆帽哢噠一聲按上,“咱們不玩話術,但也不硬撐。真話可以慢點說,但不能瞎說。”
小王打開手機,新建了一個相冊文件夾,打上名字:“每日實錄·對外版”。
通氣會定在周三上午十點,地點就設在廠區會議室。劉好仃特意讓行政把綠植架挪開,騰出投影位置。來的人不多,本地產業報的記者、社區公眾號運營員,還有六個車間推選的職工代表。
投影一亮,畫麵是維修組老陳在食堂後廚蹲了四十分鐘的延時攝影。水管拆開,鏽渣嘩啦啦掉進桶裡,他拿刷子一點點清接口,袖口全濕透了。視頻最後定格在新管接上、試水成功的瞬間,水柱穩穩衝進水槽。
記者最先開口:“為什麼之前沒發現這個問題?”
劉好仃沒繞:“我們做過排查,但漏了這段老管。責任在我們,不推。”
“那綠化項目暫停,是不是說明當初決策有誤?”
“是。”他點頭,“我們太專注種東西,忘了廠子本身也有‘病’要治。現在調優先級,不是放棄,是補課。”
職工代表老李舉手:“我想問,賬目真能公開到什麼程度?會不會挑著發?”
財務小李接過話筒,打開平板,調出一張表格:“這是從三月一號到現在的全部支出,共三十七項。每一筆都有采購單、發票、驗收人簽字。如果您需要,我們可以現場打印。”
會場安靜了幾秒。
記者低頭記了點什麼,抬頭問:“你們不怕這些信息被斷章取義,拿來炒作嗎?”
“怕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更怕因為怕,就不敢亮出來。真東西經得起看,假東西才怕光。”
當天下午,廠區公眾號推文上線,標題是《我們慢了一步,正在追上來》。正文沒寫一句口號,全是圖:維修前的鏽管、換下的舊零件、支出明細截圖、綠化延期通知單。評論區很快熱鬨起來。
有人留言:“今天打水,水壓穩了。”
也有人嘲諷:“演得挺像,下一步是不是要拍工人哭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