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半張綠色便簽貼在公告欄上時,晨光剛爬上車間的玻璃頂棚。紙角被一枚生鏽的圖釘壓住,風從通風口鑽進來,吹得它輕輕顫動,像一麵沒完全展開的小旗。他沒多看,轉身往休息區走,邊走邊掏出手機,給小王發了條消息:“早八點,對策會,彆遲到。”
小王回得很快:“綠簽是啥意思?”
他沒回,把手機塞回口袋,順手拍了拍褲腿上的灰。
第二天一早,會議室的白板前掛上了三張a3紙。紅、黃、綠三種顏色的流程圖被釘在牆上,像三張攤開的病曆。劉好仃站在底下,手裡捏著一支藍筆,等人都到齊了,才開口:“昨天咱們查出了病根,今天不治病,先開方子。”
財務小李低頭翻著文件夾:“可這事兒,上麵要是問起來,咱們拿啥解釋?”
“不解釋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咱們今天不寫報告,不走流程,隻做三件事:怎麼動,誰能動,動哪一步。”
他走到紅圖前,指著“審批—采購—施工”那圈死循環:“流程沒錯,但它不該卡人。咱們得讓流程跑起來,而不是讓人圍著流程打轉。”
小陳抬頭:“可采購沒批文,動不了啊。”
“那就先動一半。”劉好仃翻開隨身帶的小本子,抽出一張折過的紙,“過去三年,廠裡有過五次應急采購,都是材料緊,走的‘預確認’。人沒變,規矩也沒變,可事兒辦成了。”
他把紙拍在桌上:“這次也一樣。審批還在走,咱們先把供應商鎖住,把合同草本遞過去,就差蓋章不下單。等批文一到,三分鐘內打款。”
小李皺眉:“這算不算違規?”
“不算。”劉好仃語氣平平,“製度沒寫‘不能做’,隻寫了‘什麼時候做’。咱們提前做準備,不叫越界,叫搶時間。”
老周在後排插話:“那施工組這邊,能不能先調人去清溝?等料來直接上,不浪費空檔。”
“能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從今天起,施工組每天報‘可動工預備項’,采購組同步列‘待激活訂單’。兩邊對上號,提前卡位。”
他轉身在紅圖邊上寫下四個字:“雙軌並行。”
“正軌走程序,應急軌走準備。兩條腿走路,總比一條腿蹦著強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,小王忽然笑出聲:“您這招,跟我媽煮飯一個道理——飯在鍋裡蒸著,菜已經在鍋裡炒了,等飯熟,菜剛好出鍋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也笑了,“咱們現在就是得學會‘飯還沒熟,先熱鍋’。”
他走到黃圖前,指著跨部門溝通的斷點:“昨天老周說,七天隻問了采購兩次。不是不想問,是問了也沒人回,乾脆就不問了。”
老周撓頭:“郵件發出去,三天才回,回了還說‘等通知’。”
“那咱們就不等通知。”劉好仃拿起黃筆,“從今天起,每天早上八點十五,施工、采購、財務各來一個人,站這兒,十五分鐘。”
“站著?”小陳愣了。
“站著。”劉好仃肯定,“站著說短話,說真話。每人三句話:昨天卡在哪,今天要乾啥,得誰幫忙。說完就走,不拖。”
他比劃著:“輪值的人拍照上傳群裡,叫‘行動日誌’。誰沒來,誰沒說,誰沒動,一清二楚。”
小王舉手:“那要是有人推脫呢?”
“推脫也得寫上去。”劉好仃語氣沒變,“白紙黑字掛著,總比私下扯皮強。咱們不追責,但得留痕。”
他走到綠圖前,指著“外部信息滯後”那塊空白:“水泥管廠停了,咱們才知道。可他們前兩天排汙檢測加頻,車間冒白煙,這些都是信號,隻是沒人看。”
小陳嘀咕:“可人家不通知,咱們咋知道?”
“那就主動問。”劉好仃打開小本子,翻到一頁密密麻麻的記錄,“我記了三年,他們每次限產前,都有三到五天的征兆。檢測頻次、物流車次、夜班排班,全有變化。”
他合上本子:“以後,咱們也得有‘信號庫’。每個關鍵供應商,指定對接人,定期摸情況。誰斷供,不怪他們,怪咱們耳朵沒豎起來。”
他提筆寫下三行字:
一、建聯絡清單;
二、收預警信號;
三、每周出簡報。
“采購組牽頭,每周五下午發《供應風險簡報》,兩頁紙,說人話,不說套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