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手機放進口袋,轉身走回辦公室。走廊的燈還亮著,施工區的動靜已經小了,但他的腳步沒停。他拉開抽屜,取出那張寫著“觀測機製待議事項清單初稿)”的便簽紙,紙角有點卷,是他下午貼在公告欄時不小心蹭的。他把它攤在桌上,用茶杯底壓住一角,打開筆記本,翻到“共識缺口”那一頁。
三點爭議:數據效力、核對流程、責任歸屬。陳工電話裡沒細說,但語氣鬆動了,說明他們在看,在想。這比簽一百個字都強。
他撥通小李的號碼:“十分鐘後,老地方,帶上動作密度圖最近七天的原始記錄。”
又給小陳發了條語音:“把綠簽那三項成果的支撐材料整理一下,pdf格式,標題就寫‘起點依據’。”
最後給老周發了條短信:“帶本子來,咱們得畫個能走通的路。”
十分鐘後,三人圍坐在資料室的小桌旁。燈管有點閃,但沒人抬頭看。小李把平板放在中間,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時間戳和動作節點。老周把本子翻開,最新一頁寫著“清溝接續,工具到位”,字跡比平時工整,像是特意寫給人看的。
“陳工剛才打電話,不是來吵架的。”劉好仃說,“是來問細節的。說明他們開始琢磨這事兒了。”
小李點頭:“可他們要是非要簽字才認,咱們每天等他們蓋章,進度不就卡住了?”
“但也不能說‘不簽字就算數’。”小陳翻著文件,“法律上站不住。”
老周搓了搓筆杆:“可咱們記這些,不就是為了彆再白乾嗎?要是最後誰都不認,那不還是白記?”
劉好仃沒接話。他從本子裡抽出那半張綠簽,輕輕放在桌上。三人目光都落了上去。背麵那三項成果,字小但清晰,像刻上去的。
“咱們不是從零開始的。”他說,“綠簽上的事,是實打實乾出來的。他們要問‘這數據圖什麼’,咱們就拿這個答。不是為了罰人,是為了讓活兒有影兒。”
他頓了頓,拿起筆,在便簽背麵畫了個雙軌線。
“一條走他們的合同量,一條走我們的動作密度。雙軌並行,互不擋道。他們按量驗收,我們按動作優化。誰也不逼誰改規矩,但誰也不能裝看不見。”
小李眼睛一亮:“那核對呢?他們說群聊不算證據。”
“那就建個專用係統。”劉好仃說,“每天五點數據鎖定,自動推送提醒。他們要是三天內不提異議,係統自動歸檔。有異議,得登記理由,留痕可查。”
“三日公示期?”小陳反應快。
“對。不強製簽字,但流程正式。他們要的是‘確認’,咱們給的是‘機會確認’。沒提,就當沒意見。反過來也一樣——他們不回應,咱們也不補。”
老周皺眉:“可要是他們壓根不看呢?”
“那就再加一條。”劉好仃在紙上補寫,“試行期動態評估。石子段先跑兩周,結束後雙方坐下來,看這機製靈不靈。行,就留;不行,再議。”
小李笑了:“這招聰明。等於把他們的顧慮,變成咱們的測試條件。”
“不是聰明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是實在。他們怕被數據綁住,咱們怕白忙一場。那就先試,再定。誰都不賭,誰都不讓。”
小陳已經開始敲鍵盤:“我來整一份方案草案,把雙軌運行、三日公示、異議備案、試行評估全寫進去。標題就叫《聯合觀測數據管理試行方案草案)》?”
“行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再附上綠簽掃描件,和那三項成果的支撐材料。讓他們知道,咱們不是拍腦袋,是從這兒起步的。”
老周看著紙上那條雙軌線,忽然說:“要不,加個圖?像咱們白板上那樣,畫個流程圖。他們一看就明白。”
“好主意。”劉好仃從包裡拿出記號筆,在帶來的a3紙上開始畫。
每日五點,數據鎖定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