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那張寫著“應對策略討論提綱”的a4紙夾進登記本時,窗外的陽光正斜斜地爬上辦公桌一角。他沒看手機,也沒去翻小林剛發來的南粵郵件回執。他知道,現在該做的事不是回消息,而是把昨天列出來的那四條“攔路石”,一條一條搬開。
三樓小會議室的門剛推開,小林已經坐在桌邊調試投影儀,阿珍把筆記本電腦擺在自己麵前,老周則照例帶了本子和筆,像是來開生產調度會。劉好仃把登記本放在中央,打開投影,白板上立刻跳出標題:“從最麻煩的開始”。
“先說哪個?”小林抬頭問。
“都急,但得排個隊。”劉好仃指著第一項,“係統不兼容,數據傳不過去,後麵的意見反饋、流程閉環全卡著。可咱們現在連接口都接不上,技術審批又要等兩周。”
“那不就得先搞定這個?”小林說。
阿珍搖頭:“問題是,就算接上了,咱們班組長連‘初步處理意見’都不敢寫,南粵那邊照樣退件。流程卡住,比技術慢更致命。”
老周搓了搓手:“可要是讓人天天加班收建議、寫意見,生產節奏一亂,車間主任第一個找上門。”
三個人的聲音在會議室裡來回碰撞,誰也沒讓誰。
劉好仃沒打斷,等他們說完,才翻開登記本,抽出那張南粵回傳的建議表打印件。“他們要的,不是咱們馬上把係統打通,也不是立刻出結論。”他指著“初步處理意見”那一欄,“他們要的是個回應的樣子——知道這事有人看,有人管。”
“所以?”阿珍問。
“所以咱們先不求完美,隻求不斷檔。”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簡單的流程圖,“技術這塊,審批要兩周,咱們就先人工轉。阿珍你每周導一次exce,轉成他們格式,我來核一遍再發。小林你同時跟他們it保持聯係,等接口一通,立刻切過去。這叫‘臨時通道,雙軌並行’。”
小林點頭:“行,至少不會斷檔。”
“流程這塊更關鍵。”劉好仃轉向第二條,“班組長不是不想配合,是怕說錯話。咱們得給他們個‘安全說法’。”
“安全說法?”老周挑眉。
“三類模板。”劉好仃寫下:
“擬采納,進入評估”——有希望,但還沒定;
“需技術驗證,兩周內反饋”——不急著否,也不亂許諾;
“當前條件不支持,記錄備查”——拒絕也留個念想。
“就這三句?”阿珍笑出聲,“倒像是客服話術。”
“話術也是術。”劉好仃也笑了,“工人提了建議,最怕石沉大海。咱們回一句,哪怕隻是‘記下了’,他也覺得被聽見了。南粵要的閉環,不就是這個?”
老周琢磨著:“這法子輕巧,也不用誰擔責。我回頭跟幾個組長說清楚,讓他們照著念都行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不是讓他們做決策,是讓他們做傳遞。聲音傳出去,才算數。”
會議節奏慢慢穩了下來。接下來是人力和時間問題。
劉好仃讓阿珍調出最近十天的建議提交時間分布圖。屏幕上,一條陡峭的曲線清晰地顯示:83的建議集中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,夜班幾乎為零。
“不是沒人想說,是沒地方說。”劉好仃說,“夜班工人下了班就想回家,哪有空跑辦公室填表?”
“那總不能讓文員半夜蹲車間吧?”小林笑。
“不用。”劉好仃早有打算,“咱們在每個車間設個‘建議收集中轉站’——就是個帶鎖的信箱,夜班工人寫好建議投進去,第二天白班文員統一收、統一錄。咱們不強求實時,隻求不漏。”
“這能行。”老周點頭,“連鑰匙我都想好了,交給交接班的質檢員,責任到人。”
“還有溝通時間。”劉好仃翻到第四條,“咱們十一點半午休,他們十二點才開始,碰上緊急事,視頻開到一半就得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