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對。”劉好仃笑了,“咱們現在要做的,不是造車,是修路,還得教人開車。”
小林撓頭:“可這算戰略調整嗎?聽起來像在打補丁。”
“補丁也是戰略。”劉好仃說,“大船掉頭,不是一下子轉九十度,是一度一度調。咱們現在找的,就是那個最初的‘一度’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,把三角中間畫了個圈:“不管走哪個方向,都得先打通這個‘響應斷層’。技術升級要圍繞它,流程優化要服務它,協同共享要支撐它。”
“所以,咱們今天不決定做什麼項目,隻確定一個原則——任何調整,必須讓信號落地。”
阿珍已經動手在本子上列表格了。三欄:方向、優勢、風險。她先把“產品研發”填進去,寫上“提升預警精度”,又在風險欄寫下“依賴操作習慣改變”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小林接過筆,寫“市場拓展”:優勢是“信息早知道”,風險是“共享機製難落地”。
劉好仃看著,沒說話。等兩人寫完,他在表格最下麵加了一行:“核心前提:響應機製必須前置。”
他又圈出“前置”兩個字,畫了個箭頭指向表格上方。
“意思是,”他解釋,“不管上係統,還是搞協同,都得先回答一個問題——信號來了,誰第一個動?怎麼動?動了以後,怎麼閉環?”
小林點頭:“就像發快遞,不能隻比誰的車快,得先確認收件人在家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笑,“咱們現在不缺發件能力,缺的是確認簽收。”
阿珍把表格拍了照,存進手機。抬頭問:“那下一步呢?”
“下一步,”劉好仃合上筆記本,“是繼續翻檔案,但這次不光看‘出了什麼事’,要看‘為什麼沒人管’。”
他拿起那本泛黃的日誌,輕輕拍了拍封麵:“這本子不會說話,但它記得誰沒簽字,誰沒回話,誰把報警當噪音。”
小林忽然問:“那咱們這個小組,要不要起個正式名字?‘趨勢響應小組’聽著像臨時工。”
“先不急。”劉好仃說,“名字是給彆人看的,事是給自己乾的。等咱們真把信號接住了,自然有人來問——你們是怎麼做到的。”
他把日誌放進文件夾,夾在腋下。陽光從窗外斜照進來,落在桌角那張表格上,“前置”兩個字被光映得發亮。
“今天就到這兒。”他說,“下周三,還是這個時間。咱們帶兩個東西來——一個是過去三年所有未閉環的報警記錄,一個是各班組對‘異常處理’的理解差異。”
阿珍合上本子:“我去調培訓檔案。”
小林說:“我去問操作員,他們到底怕不怕報警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起身開門。走廊的風湧進來,吹動了桌上的紙頁。他沒回頭,隻留下一句話:
“記住,咱們不是在選方向,是在找那個——能讓燈閃了就有人動的地方。”
他走到電梯口,按下下行鍵。金屬門緩緩滑開,映出他模糊的身影。他邁步進去,手還扶著文件夾,另一隻手輕輕摩挲著封麵邊緣,像是在確認某頁紙是否還在。
電梯門開始合攏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