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陳手裡那張紙還沒放下,劉好仃已經走到b線控製台前。他接過參數表,手指在屏幕上滑動,調出過去三小時的溫控曲線。老陳站在旁邊,眉頭還是沒鬆開:“係統說能接單,可我看了兩眼,總覺得這斜率不對勁。”
劉好仃沒急著回答,而是把曲線放大,指著一個微微上揚的波段:“你看這兒,升溫速率比標準快了0.3度分鐘,肉眼看不出,機器卻記下了。老李昨天也是在這兒,說‘手感不對’,結果一查,傳感器有灰塵。”
老陳一愣:“所以他不是瞎猜?”
“不是。”劉好仃把圖截下來,發到內部培訓群,附了一句:“明早九點,b線實操區,第一課——‘看得見的溫度,摸得著的手感’。主講:老李。”
消息發出去不到五分鐘,群裡冒出一串“收到”,還有人回了個“師傅終於要開山門了”。
第二天一早,老李穿著洗得發白的工裝站在爐前,手裡捏著一根測溫槍,像捏著一根不聽話的筷子。“我不講課。”他一開口就擺手,“我就是乾活的,哪會講?”
劉好仃遞上一杯熱茶:“沒人讓你講,咱們就當是帶徒弟練手。你調,他們看,有問題當場問。你答不上來,咱們一起查。”
老李哼了一聲:“那要是他們聽不懂呢?”
“聽不懂才要聽。”劉好仃把手機架在三腳架上,“你乾了三十年,一眼看出問題,可不能指望每個人都長你這雙眼睛。你不說,經驗就跟著下班打卡一起走了。”
老李沉默片刻,終於點頭。兩名夜班員工站到操作台前,屏息看著他一步步調整風閥、核對曲線。老李邊調邊念叨:“爐溫上來不能急,急了表麵平,裡麵藏著應力。你看這曲線,平得過分,反而要小心——玻璃又不是麵條,拉得越直越好。”
有個年輕工友忍不住問:“那係統報警為啥沒響?”
“因為它算的是數值,不是脾氣。”老李咧嘴一笑,“玻璃有脾氣,你得哄。係統是醫生,開化驗單;我們是老伴兒,知道它昨晚沒睡好。”
笑聲在車間裡蕩開。劉好仃按下錄製鍵,屏幕上跳出“開始記錄:工藝手感模塊01”。
小林的ppt做了一整晚,滿屏都是“邏輯樹”“響應閾值”“異常傳播路徑”。他站在投影前試講,剛念完標題《係統報警代碼解析》,底下就有人打哈欠。
“037號報警,觸發條件為入口溫差連續三秒超過1.5度……”小林繼續念。
“停!”劉好仃舉手,“你講的是係統說明書,不是人話。”
“那咋講?”小林撓頭。
“你想想,老李要是聽見‘037’,他會做什麼?”
小林愣住,隨即反應過來:“他會先看玻璃有沒有霧,再摸風閥熱不熱,然後……打電話給我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打開老李和小周那天的操作錄像,“你看,他沒看代碼,但他知道‘溫差大了,玻璃要裂’。你要教的不是代碼,是‘聽見警報後第一步做什麼’。”
他提筆在白板上寫:
“037=退火爐入口溫差超限,
可能裂片,
建議查傳感器或調風閥。”
底下有人念出聲:“這不就跟順口溜一樣?”
“對,就要這麼簡單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報警不是考試,是求救。你得讓人一聽就明白,往哪跑,找誰,帶啥工具。”
小林重做講稿,刪掉所有術語,改成三句話一套的“報警響應口訣”。第二天試講,現場熱鬨起來。
“052呢?”
“052=冷卻風壓不足,可能變形,建議清濾網或啟備用風機。”
“108?”
“108=排產衝突,可能撞單,建議協調前後工序,或者……找劉師傅簽字特批。”
最後一句引得哄堂大笑。小林趁熱打鐵,邀請老李上台:“您來聽,我說得對不對?要是您聽見037,真會去摸風閥嗎?”
老李點頭:“摸,還得蹲下去聽有沒有哨音——漏風會有哨音。”
“那這口訣要不要加一句‘聽風聲’?”
“加!”底下齊聲喊。
小林在白板上補上:“第四步:蹲下聽風,有哨音必漏。”他回頭一笑:“這課,算不算‘技術翻譯+經驗認證’雙師授課?”
劉好仃舉起手機:“算,而且得記入培訓檔案。”
阿珍把七張能力缺口表攤在桌上,剪成小塊,像拚圖一樣重新組合。每名參訓員工領到一張“成長地圖”——巴掌大的卡片,上麵畫著三個圈:工藝手感、係統邏輯、決策平衡。每人當前所在環層用紅筆標出,下一目標用箭頭指向。
“我的還在第一圈?”小周看著自己的卡,有點泄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