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陳的手機剛掛斷,劉好仃就聽見他腳步聲從b線入口一路響到維修角。人還沒進屋,聲音先到了:“劉師傅,夜班小王又打來,說新支架裝不上,怕弄壞。”
劉好仃正擰開保溫杯蓋,吹了口氣,把茶葉往杯壁邊上撥了撥。他沒急著說話,起身走到電腦前,調出b線支架v2版圖紙,放大安裝示意圖那一塊。他盯著看了兩分鐘,鼠標一點,插入一張三維旋轉圖,又在旁邊空白處打字:“凸點對槽,紅標朝外——口訣記三遍,手就不會抖。”
“這就完事了?”小陳湊過來。
“不,”劉好仃把圖另存為,命名“共享池條目001_b線傳感器支架”,“這是咱們池子裡的第一條‘活魚’,得養住。”
他召集小林、阿珍、老李和小周在維修角小桌邊碰頭。桌上擺著五張剛打印的a4紙,每張都畫了三個框:圖文說明、風險提示、適用場景。
“以後所有改進,不管多小,”劉好仃敲了敲紙,“三樣齊了,才能進池子。缺一個,退回重做。”
小林翻了翻手裡的模板,抬頭笑:“那我上次改的夾具潤滑流程,是不是得補個‘彆用柴油代替矽油’的警告?”
“補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上個月三台電機出問題,根子就在這兒。”
阿珍提筆在模板上加了個小星星:“要不要在電子表單裡設強製填空?少一項,提交不了。”
“就按你說的辦。”劉好仃把電腦轉過來,“小林,你今晚弄個初版,明早發群裡試用。”
晨會鈴響前五分鐘,劉好仃把“創新支援響應小組”輪值名單貼在公告欄。首期隻有兩個名字:小周,小林。後麵跟著括號標注“自願報名”。
“每人每月最多接兩次任務,”他在晨會上說,“接了,記分;超時沒回,不扣分,但係統自動提醒班組長。”
小周站在隊尾,聽見旁邊老師傅嘀咕:“輪誰不是輪,反正都是乾活。”
他沒出聲,但中午回宿舍時,還是把報名表填了,順手寫上“擅長機械結構優化”。
下午三點,車間電子屏右下角多出一塊小區域,標題是“本月支援榜”。第一條記錄跳出來:“小周,響應冷卻閥參數谘詢,+1分。”
阿珍路過時瞥了一眼,笑著對身邊人說:“這比發獎金還讓人上頭。”
老李蹲在c線傳送帶邊記錄偏移數據,劉好仃走過來,遞了杯熱豆漿。
“下周溯源會,你主講。”他說。
老李抬頭,筆停在半空:“我?講啥?”
“就講你咋看出第一條裂紋的。哪天、幾點、陽光從哪個方向照過來,裂紋像不像雨刮器刮過的玻璃。”
“這也能講?”
“能。”劉好仃蹲下,跟他平視,“小陳裝反支架,不是手笨,是沒親眼見過故障長什麼樣。你講一次,可能少十個錯。”
老李低頭搓了搓手:“可我……站台上,話都說不利索。”
“不講課,講故事。”劉好仃拍拍他肩膀,“就五分鐘,說完就下台。緊張了,就看我,我給你比ok。”
第二天,小陳舉著手機蹲在冷卻閥前,鏡頭對準老李的手勢:“您再比劃一遍,從左邊裂,還是右邊?”
老李伸出手,食指慢慢劃過空氣:“這兒,起頭像小鉤子,往右斜,像被啥拽著走。”
視頻剪了90秒,加上字幕:“第一次發現偏移,我心跳得比傳送帶還快。”末尾貼上二維碼,鏈接到共享池測試頁麵。
劉好仃把視頻上傳到車間內部平台,標題寫:“老李的第五感”。
中午飯點,好幾個人圍在展示角看視頻。有人笑出聲:“老李這手勢,跟指揮交通似的。”
阿珍在台賬上記下:“溯源會預熱完成,參與意向調研啟動。”
這天下午,小王又打電話來,這次問的是c線夾具校準步驟。
劉好仃接了電話,轉頭喊小周:“支援任務來了,編號001,共享池查‘夾具校準v3’,直接發鏈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