測試按鈕被按下,一聲清脆的“滴”響在b廠車間裡彈開,像一粒石子落進水裡。劉好仃沒看屏幕,而是盯著技術員的手——那隻手原本半懸著,帶著點防備,此刻卻輕輕落在控製櫃邊緣,像是下意識地確認什麼還在。
設備沒熄,燈沒閃,信號穩得像泡完麵後那口熱湯。
“成了?”技術員抬頭。
“成了。”劉好仃合上筆記本,把u盤拔下來,順手塞進胸前口袋。他沒走,也沒笑,反而打開電腦,新建了個文檔,標題打上:“轉化實施觀察日誌”。光標閃了兩下,他敲下第一行字:
b廠,報警模塊,進場時間:1402,測試響應:8秒,客戶原話:“比上回那家快多了。”
小林提著箱子站在旁邊,剛想說“咱們可以撤了”,就被叫住:“你把今天所有接線圖、參數設置都備份一份,發群裡。”
“啊?這會兒?”
“越快越好。”劉好仃頭也不抬,“今天是第一天,得記清楚。”
當晚七點,維修角的燈又亮了。阿珍帶了杯奶茶,小林抱著筆記本,剛坐下就嚷嚷:“咱們首單落地了!要不要慶祝一下?我請夜宵!”
話音未落,劉好仃把一張a4紙貼在白板上,上麵是剛做的表格,標題寫著《轉化進展跟蹤表》。
“慶祝可以,明天。”他說,“今天先定規矩:每單必錄,三日一報。客戶說的每句話,咱們做的每個動作,都要進表。”
阿珍湊近看,表格裡列著幾項:客戶響應速度、問題處理時效、升級意向評分。
“這‘升級意向評分’怎麼打?”她問。
“就問一句話:如果下次還要裝,你會推薦我們嗎?1到10分,讓他們打。”
小林撇嘴:“人家剛裝完,能說不推薦?”
“那就問得再直一點。”劉好仃說,“‘您覺得這設備值不值這個價?’‘有沒有哪裡讓您覺得多餘?’——彆聽好話,聽真話。”
三人花了一個小時把表格定下來,又拉出接下來兩周的排期。阿珍負責聯係客戶填反饋,小林整理技術數據,劉好仃統合寫簡報。散會前,劉好仃在日曆上畫了個小旗子:“第三天,收第一份反饋。彆等客戶主動說,我們得主動問。”
第二天下午,阿珍打了三個電話。
b廠技術員說:“挺順,就是他們采購部還在走流程。”
第二家客戶反饋:“裝得快,但說明書有點看不懂。”
第三家更直接:“設備沒問題,但我們老板說還得比價。”
晚上彙總時,小林把數據攤開:“平均安裝耗時32分鐘,故障模擬響應率100,三家全通過驗收,沒返工。”他指著屏幕,“這不就是成功?”
劉好仃點點頭,又打開白板,在左邊寫下:“安裝完成”,右邊寫下:“複購意向”。
“我們32分鐘裝完,”他指著左邊,“b廠技術員當場說好,這是左邊的事。可采購主管到現在沒回話,這是右邊的事。”
他頓了頓:“咱們乾的是左邊,可錢從右邊來。”
阿珍小聲說:“會不會是流程本來就慢?”
“慢沒問題,”劉好仃說,“問題是慢到沒聲。我們不知道卡在哪,是比價?是預算?還是他們根本不想續?”
小林不服氣:“至少人家沒退設備,也沒說不好用。”
“對,這是好事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畫出一條線,“從進場到驗收,平均6天,順利。但從驗收到明確說‘要再買’,目前是零。上回b廠主管說‘再看看’,到現在沒下文。”
他用紅筆圈出一個數字:“14天。這是行業平均複購決策周期。我們如果卡在上麵,轉化速度就不是快慢問題,是斷不斷的問題。”
阿珍低頭翻記錄:“那……要不要再打個電話問問?”
“已經問了。”劉好仃翻開筆記本,“我下午給b廠技術員打了,沒找主管,就問他:‘如果下次裝,你會推薦我們嗎?’”
“他怎麼說?”
“8分。扣的2分是‘怕審批拖’。”
小林皺眉:“這才第一家,數據太少吧?”
“三家都問了。”劉好仃調出彙總表,“第二家給7.5,第三家6.5。理由差不多:設備認可,流程沒跟上。我們跑得快,但客戶內部像在爬樓梯。”
阿珍忽然抬頭:“那……我們是不是該盯盯他們的采購流程?”
“盯不了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但得知道它在哪。從今天起,每家客戶填反饋時,加一項:‘預計決策時間’。我們不催,但得記。”
幾天後,第一份《實施效果初步觀察簡報》出爐。
首頁寫著三項積極信號:
客戶現場驗收通過率100;
無返工、無故障記錄;
首單試用期運行穩定。
末尾一行小字:“轉化鏈路後端響應遲滯,建議增加客戶決策流程跟進節點。”
劉好仃把文件打印出來,夾進文件夾,送去廠部辦公室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接待的同事翻了兩頁,笑著說:“不錯啊,已經有客戶用了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