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跡在白板上暈開的那個小點還沒乾透,劉好仃已經把投影儀接上了筆記本。屏幕一閃,三份客戶記錄並排鋪開,像三張沒打完的考卷。
“我們先不談怎麼辦,”他說,“先把‘哪兒沒接上’理清楚。”
小林正擰開一瓶冰水,一聽這話手一頓:“不是客戶拖嘛,b廠卡在比價,第二家說預算沒批,第三家連采購都沒回話——這不都寫明白了?”
阿珍低頭翻自己的筆記本:“我覺得價格也有影響。隔壁那家報價低了八個百分點,雖然功能少一半,但人家打包送兩年維保。”
劉好仃沒接話,隻把b廠那頁放大,指著“比價710天”那一行:“我們是在等他們比完,還是在等他們告訴我們‘比到哪一步了’?”
小林一愣:“還能問這麼細?”
“問得出來嗎?”劉好仃反問,“我們有沒有人專門跟進這個?有沒有人知道他們比的是哪家?參數怎麼對的?審批要過幾道門?”
屋裡靜了兩秒。
“好像……真沒有。”阿珍輕聲說。
“驗收完,我們就鬆了口氣。”劉好仃關掉投影,轉身拿起三支筆——紅、藍、黑,“可客戶的技術員說好用,不等於采購會下單。我們跑完了賽程前半段,後半段卻沒人接棒。”
他走到白板前,在“客戶進場”四個字右邊畫出一條橫線,標上四個節點:安裝、驗收、決策、複購。
“來,把每家遇到的卡點,按時間順序貼上去。”
便利貼一張張被貼上。紅色的寫著“審批環節多”,藍色的寫著“說明書看不懂”,黑色的寫著“無對接人”“流程不透明”。
劉好仃用紅筆圈出幾個重疊區域:“看出來沒?流程是客戶的,問題在我們這邊——信息沒流回來。”
小林皺眉:“我們不是天天打電話嗎?”
“打的是進度,不是路徑。”劉好仃在“決策”階段下方畫了一條虛線,“我們隻知道‘卡了’,不知道‘誰卡的’‘為什麼卡’‘卡多久’。就像開車上了高速,導航隻告訴你‘前方擁堵’,但不告訴你堵的是收費站還是追尾,你敢踩油門嗎?”
阿珍忽然抬頭:“那……我們是不是該建個表,專門記他們內部怎麼走流程?”
“記是第一步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問題是,我們記的都是結果,不是信號。客戶說‘再看看’,這是結果;可他上周跟財務吵了一架,這才是信號——我們聽不到。”
小林忍不住插話:“可人家內部的事,咱們怎麼知道?”
“不是要打聽隱私。”劉好仃拿起藍色筆,在“溝通”下方畫出兩條分支,“技術員知道采購在比價,但他沒義務告訴我們。我們沒問,他也沒說。這不是信息不對稱,是根本沒建立信息回流的通道。”
他頓了頓,寫下三行字:
設備運行數據,每天自動上傳;
客戶使用反饋,三天一彙總;
內部決策進度,一片空白。
“我們盯著機器不壞,卻沒盯著單子能不能成。”他指著最後一行,“不是客戶不買,是我們不知道他們怎麼買。”
阿珍盯著那句話看了好幾秒:“所以……問題不在客戶慢,而在我們看不見他們的路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中央畫了個圈,寫下:“信息回流機製缺位”。然後環視兩人,“我們有技術數據的閉環,卻沒有商業信息的回路。就像一個人心跳正常,但不知道自己餓了。”
小林撓了撓頭:“可這事兒……好像超出了我們能控製的範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