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剛點下“發送”鍵,郵箱右下角彈出“已發送”提示時,手機就響了。是阿珍。
“b廠那邊,采購還沒回郵件。”
“正常。”他把手機翻過來扣在桌上,“他們不急,咱們也不能催。但該盯的,得記在本子上。”
阿珍頓了頓:“那……還按原計劃,今天下午開評估會?”
“開。”他說,“正好拿這事兒當開頭——事情有進展,不代表轉化完成了。”
三點整,維修角的小會議桌邊坐滿了人。小林抱著筆記本電腦,阿珍攤開客戶跟進表,老張也破例從車間抽身過來,手裡還捏著半截油乎乎的筆。
劉好仃站在白板前,沒急著寫字,而是把b廠那封“技術答疑安排”的郵件投影到牆上。
“這是好消息。”他指著屏幕,“說明我們遞的話,有人聽進去了。但也是壞消息——聽進去不等於動起來。采購沒回,流程沒走,合同沒影。咱們的努力,還在半道上。”
小林嘀咕:“至少人答應見麵了,總比之前強吧?”
“強是強了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可咱們不能拿‘比以前強’當成績單。得看結果落在哪。就像跑步,跑了五公裡很累,但如果終點在八公裡,那還差三公裡。”
阿珍笑了:“所以咱們今天不是來慶功的?”
“是來算賬的。”他說,“算清楚我們到底跑了多少,剩多少,哪兒喘過氣,哪兒摔過跤。”
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寫下三個詞:數量、質量、效益。
“以後評轉化,就看這三樣。不看誰嘴皮子利索,也不看誰關係硬。第一,數量——多少項目真正簽了字?第二,質量——客戶用了說好不好?第三,效益——錢回來沒,回了多少,多久回的?”
小林舉手:“那b廠這單算不算?還沒簽呢。”
“不算。”劉好仃劃掉投影上的“已安排答疑”字樣,“過程不算數,落地才算。就像做飯,切好菜不叫飯熟了。”
阿珍翻著表格:“按這標準,上個月轉化項目一共七個,但有三個拖了快三個月才回款,利潤率壓到8以下。”
老張插話:“生產那邊也卡過兩次,客戶臨時改參數,我們返工,成本全吞了。”
劉好仃把數據一條條記下,又調出三個月的台賬彙總。屏幕上的數字像豆子一樣撒開,各自為政:銷售說結項了,研發說驗收了,財務卻顯示未回款。
“數據對不上。”小林皺眉,“到底算不算成?”
“不是數據錯。”劉好仃說,“是我們沒統一度量衡。就像量身高,你用米尺,他用步子,當然不一樣。”
他讓阿珍導出客戶跟進記錄,小林調取研發結項清單,老張核對生產交付批次。三份表格鋪在桌上,像拚圖一樣對齊。
“同一個客戶,銷售記的是‘已簽約’,研發寫‘試用完成’,財務那兒還是‘待回款’。”阿珍指著一行數據,“差了整整42天。”
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漏鬥,從“客戶進場”開始,一步步標出各階段人數。
“一百個客戶進來,安裝完成的有八十五個,願意試用的六十九個,試用後反饋的隻剩四十個。”他圈住那個“40”,“流失最多的一環,是試用結束到決策之間——沒人說話,沒人問,沒人跟。”
小林盯著數字:“他們不用,也不說不用,就晾著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像吃完飯不洗碗,也不說臟了,就堆在水池裡。”
阿珍忽然抬頭:“我們有沒有可能,根本沒給他們說話的機會?技術一走,銷售沒接上,客服又不知道情況。客戶想反饋,都不知道找誰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。
“所以問題不在客戶沉默。”小林慢慢說,“在我們沒留出口。”
劉好仃在白板上補了一行字:“試用後48小時內,必須有人主動聯係客戶。不是等他們說,是我們先問。”
他調出b廠最新狀態:技術答疑已定,采購仍未啟動比選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