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盯著電腦右下角跳出來的郵件提示,沒急著點開。他先把“轉化優化任務追蹤表”裡的三項主任務重新看了一遍,確認每條都標了責任人和時間節點,才伸手去拿茶杯。杯子是昨天老張順手塞給他的,印著廠裡去年技術比武的ogo,邊角磕了一塊,倒水時得斜著拿才不灑。
他抿了口茶,點開郵件。係統自動推送了“48小時主動回訪”的首周執行數據。三個試點區域,客戶二次互動率從32跳到了58。數字旁邊還附了小林加的一行備注:“b區李某標記已回訪,客戶未接通,按流程記為完成。”
劉好仃放下杯子,拿起手機,直接撥通了李某的號碼。
“您好,我是玻璃廠的劉好仃,想了解一下您上周試用後的使用情況。”
電話那頭愣了幾秒,“啊?沒人聯係過我,這還是第一次有人主動問。”
“那您有收到回訪電話嗎?說是試用結束後48小時內。”
“沒有,真沒有。我還以為你們那事結束了。”
掛了電話,劉好仃打開係統記錄,那條“已回訪”的狀態赫然在列,時間戳是前天下午三點十七分。他截圖發進銷售群,隻寫了一句:“回訪不是打勾,是聲音傳到客戶耳朵裡才算。”
群裡安靜了兩分鐘,阿珍回了個“明白”,小林發了個錘子表情,老張沒說話,但把昨天交上來的區域執行彙總表重新上傳了一次,新增了“通話時長”和“客戶回應關鍵詞”兩欄。
當天下午,涉事銷售被叫到維修角談話。劉好仃沒批評,隻問他:“你打了電話,係統也顯示撥出了,客戶沒接,算不算完成?”
那人低頭,“我以為標記一下就行,反正係統認。”
“可客戶不知道係統認不認。”劉好仃把手機推過去,播放了一段錄音,是另一名銷售打給c廠技術員的回訪,“你聽,人家說了‘設備運行正常,但切割精度有點偏差’,這才叫回訪。你那一下勾,勾掉的是問題,也是機會。”
從那天起,所有回訪必須上傳通話錄音或客戶確認截圖,係統自動關聯時間戳。劉好仃在追蹤表裡加了第四欄:“客戶真實反饋摘要”。
回款進度看板上線第三天,財務部還在用老台賬。劉好仃打印了三份超期未回款的合同,送到財務主管桌上。
“這三筆,銷售說客戶已簽收,您這兒沒到賬,銀行流水能查嗎?”
主管皺眉翻了會兒,忽然抬頭:“這筆兩萬八的,客戶打到舊賬戶了!我們沒綁定那個賬號,差點當壞賬處理。”
劉好仃點頭,“係統看板早就標紅了,可沒人看。”
主管沉默兩秒,叫來助理:“把新看板接進來,每天早上九點更新一次。以後顏色標記,也算數。”
當天下午,全廠通報了這起“險些漏賬”事件。劉好仃在郵件裡寫:“看板不是為了好看,是為了讓錢少走丟。”
老張那邊的三套台賬統一卡在了第五天。研發組長死活不肯把“驗收達標”字段改成“客戶簽收+回款到賬”,說技術標準不能妥協。
劉好仃把三方叫到會議室,攤開一份爭議合同:“客戶簽了字,錢也到了,但你們說設備參數沒達標,那這筆算不算轉化?”
研發組長堅持:“簽收不等於達標,萬一後期出問題呢?”
“那你說,賬記在哪兒?”劉好仃問,“銷售記成已完成,財務記成待回款,研發記成未通過——客戶要是問起來,我們報哪一版?”
會議室沒人說話。
他拿出新設計的台賬模板,在“轉化狀態”後加了一欄:“技術備注”。
“簽收+回款,算完成。但你們可以把問題寫在備注裡,比如‘切割精度偏差0.3,建議校準’。賬對上了,問題也留著,行不行?”
研發組長看了很久,終於點頭:“可以。至少我們說的話,有人聽見了。”
統一台賬試運行通過,劉好仃在追蹤表上畫了個綠勾。他順手點開回訪錄音庫,想看看新模板的實際使用情況。
一條錄音跳出來,是a區銷售打給d廠的:“您好,請問您對產品是否滿意?”
客戶直接回了句:“你們又來走形式?”
劉好仃皺眉,翻出阿珍提交的反饋表,好幾條都寫著“客戶嫌話術太死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