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陳的話音還在維修角裡回蕩,劉好仃已經把那句“能不能在護角上印個編號”抄到了白板最上方,用紅筆圈了三道。
他沒說話,隻是轉身從抽屜裡拿出一遝打印紙,嘩啦一聲鋪在桌上——是過去三個月所有客戶反饋的彙總表,密密麻麻貼滿了便簽。阿珍端著茶杯路過,被這陣勢嚇了一跳,差點把蓋子碰掉。
“要乾大事?”她問。
“不是要乾,是得乾。”劉好仃抽出一支黑筆,在編號建議旁邊畫了個箭頭,一路拉到紙底,“咱們現在改東西,像修漏水的屋頂。可水從哪來?風怎麼吹?瓦片為啥鬆?沒人往前想一步。今天這個編號,不是為了查貨,是為了讓下一場雨還沒落下來之前,我們先把簷角加長。”
小林從工位探頭:“您是說……以後不光解決問題,還得預判問題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以前是客戶喊‘漏了’,我們爬上去補。現在得想,怎麼讓屋頂壓根不漏。”
他把技術組、生產組和客戶對接的幾個骨乾全叫了過來,桌上擺開三份材料:一份是客戶語音轉文字記錄,一份是測試視頻時間戳標注,還有一份是共享看板裡的處理進度統計。
“明天開會。”他說,“議題就一個——下一代產品,怎麼讓它根本不用修。”
第二天會議室裡人坐得滿滿當當。老張抱著零件清單進來時還嘀咕:“現在這套護角剛穩定,又要動?生產線可不等人。”
劉好仃沒急著回應,而是打開投影,放出c廠實習生拍的那段運輸測試慢放視頻。畫麵定格在工人徒手撕封箱帶的一刻,護角邊緣被硬扯變形,裂開一道口子。
“看清楚沒?”他指著屏幕,“材料強度測試過了,抗壓八百公斤。可人乾活時,誰有空拿工具一點點拆?一拽,全廢。”
技術員小李皺眉:“那就改材料,換成更韌的複合層。”
客戶對接的小王搖頭:“我們走訪了六家廠,一線工人都說,寧可包裝差點,也不想多花三十秒拆箱。效率比完美重要。”
兩人你一句我一句,會議室漸漸分成兩派。有人主張“硬剛”,提升材料等級;有人堅持“順手”,優化拆卸體驗。爭論聲越來越大,連門外路過的人也探頭張望。
劉好仃聽著,一聲不吭,直到吵聲稍歇,才拿起白板筆,在中間畫出三欄。
第一欄寫:“功能增強”。他把編號建議貼上去,又補上幾條——掃碼追溯批次、防偽標記、版本提示。
第二欄寫:“使用體驗”。他抄下小王收集的原話:“撕不開”“邊角紮手”“貼不牢還費膠”。底下畫了個簡筆畫:工人皺著眉撕包裝。
第三欄寫:“標準接口”。他轉頭問小林:“咱們現在護角適配幾種箱型?”
“五種。”小林答,“但每種都要單獨開模。”
“那就得統一。”劉好仃寫下:“可調式卡扣”“通用底膜”“自適應弧度”。
他退後一步,看著三欄內容:“咱們總覺得自己在做產品,其實客戶是在用流程。他們不在乎你用了多高級的材料,隻關心能不能順順當當把活乾完。升級不是比誰技術狠,是看誰更懂怎麼讓人少出力。”
會議室安靜下來。
老張摸著下巴:“照這麼說,光改一個點不行,得整套動。”
“沒錯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也不能一口氣全推翻。咱們不搞地震式改革,搞‘季度小步跑’。”
他在白板上畫出一條橫線,標上q3、q4、q1。
“q3,試點編號係統,配合掃碼反饋,讓客戶能查到每一版改了啥。”他頓了頓,“q4,上線易拆結構,先在兩家廠試用,邊用邊調。明年q1,推標準接口,減少定製成本。”
有人舉手:“定期升級,生產排期怎麼辦?彆到時候一邊出貨一邊改模具,亂成一鍋粥。”
“那就提前定節奏。”劉好仃說,“每季度發布一次‘升級包’,就像手機係統更新。客戶可提需求、可驗過程、可評結果。我們不搞大改,但不停步。”
阿珍翻著記錄本:“那要是客戶提了,我們沒資源做呢?”
“那就公示優先級。”劉好仃拿起紅筆,在白板角落寫下:“需求熱度榜”。
“掃碼提的建議,係統自動計數。前十名進季度規劃會討論。誰提得多,誰說了算。”
小林眼睛一亮:“還能加個‘已采納’通知?客戶提了,自動回條消息,說進入哪一階段了。”
“加。”劉好仃記下,“還得讓客戶知道,他們的聲音,真的變成了動作。”
會議結束前,他把白板拍了照,發進客戶群,配文隻有兩句:
“下一代護角,正在路上。”
“您想讓它變成什麼樣?掃碼告訴我們。”
不到十分鐘,後台跳出第一條新提交:
“能不能讓護角顏色按版本變?一眼就分得清。”
劉好仃點了“已受理”,截止日設為七天內反饋方案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散會後,他回到維修角,把舊版護角樣品收進櫃子,騰出一格,貼上新標簽:“q3試驗款”。
小陳敲門進來,手裡拿著打印好的測試筆記。
“劉工,我整理了一下那天的視頻時間點。”他遞上紙,“還標了幾個我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。”
劉好仃接過,看到頁腳寫著一行小字:“希望下次能參與設計討論。”
他抬頭笑了笑:“下周有個會,專門聊升級方向。你來嗎?”
“能去?”小小陳的話音還沒落,劉好仃已經撕下一張便簽紙,把“護角編號”四個字重重寫上去,貼在了維修角白板最顯眼的位置。他沒說話,隻是順手把記號筆蓋子咬在嘴裡,眯眼打量那塊剛測試完的護角樣品,仿佛它下一秒就能自己開口講出改進方案。
“這建議好。”他終於把筆蓋吐出來,聲音不大,但整個維修角都安靜了,“不是因為它多聰明,是因為它提醒了我們一件事——客戶開始想‘以後怎麼用’了,不是隻盯著‘現在哪兒壞’。”
阿珍端著茶杯路過,聽見這話,腳步頓了一下:“所以……咱們也得往前想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拿起手機,點開共享看板,把小陳的建議標記為“客戶共創·已立項”,然後抬頭掃了一圈,“過去三個月,我們改了多少問題?二十七個。其中十九個,都是同一個環節反複出錯。修,修不完。現在是時候換個活法了。”
他轉身在白板上畫了個大圈,寫下“升級規劃”四個字,筆鋒用力,差點劃破紙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