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手機放下,筆帽在桌角磕了磕,白板上的“護角編號→二維碼追溯”還泛著濕墨的光。他沒再看一眼,轉身從文件櫃抽出三份空白任務書,紙邊劃過鐵皮櫃發出輕響。
“今天不聊想法。”他把任務書拍在會議桌上,“聊人、聊事、聊時間。”
技術組的小李剛進門,手裡還捏著半塊沒吃完的包子。老張跟在後頭,工裝袖口沾著油漬,看見桌上的文件,眉頭一皺:“又開會?生產線這會兒正壓著兩車貨。”
“就因為壓著貨,才得現在定。”劉好仃把打印冊子推過去,封麵上是三行加粗字:“客戶建議彙總·已受理”。他翻開第一頁,c廠小陳的消息截圖赫然在目:“編號能不能做成二維碼?掃一下就知道是哪一版,還能看測試記錄。”
小李咽下最後一口包子:“這想法是不錯,可咱們沒開發環境,掃碼還得對接係統,哪有那麼容易?”
“不搭新係統。”劉好仃指了指角落那間閒置的舊實驗室,“設備都在,掃碼槍、讀碼器、舊電腦,夠我們逆向測幾輪。人也不額外抽,夜班輪休的,願意加兩小時的,算研發補助。”
老張盯著“研發補助”四個字看了兩秒:“那你打算調誰?白班全在崗,夜班休息的人,能搞明白二維碼編碼規則?”
“搞不明白就學。”劉好仃打開共享文檔,滑到資源調配表,“小王上個月自學了基礎python,小陳在實習廠做過數據錄入,加上你組裡老周,改裝過五台封箱機,動手能力強。三人搭個‘夜研小組’,工餘時間碰頭,每周交一次測試記錄就行。”
小李還想說什麼,劉好仃抬手攔了下:“不是要你們立刻做出個app,是先跑通一個最簡單的掃碼識彆流程。掃出來顯示‘q3試驗款’,也算起步。”
會議室門被輕輕推開,阿珍探頭:“人事剛回話,c廠實習生可以列席研發會,線上接入。”
“好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把會議鏈接發他,備注‘觀察員’,不投票,隻聽。”
老張搓了搓手:“那生產這邊呢?真讓擰扳手的去碰設計圖?”
“圖紙你不用畫,但你怎麼拆箱,你怎麼搬貨,你最清楚。”劉好仃從抽屜拿出一張現場照片——工人蹲在箱邊,指甲摳著護角邊緣使勁撕,“我們設計的‘易拆口’,要是還得用指甲摳,就是白搭。你們不是來畫圖的,是來告訴圖紙該怎麼畫的。”
阿珍接過話:“我這三天整理了十二家客戶的拆箱視頻,還有他們自己加的土辦法——膠帶斜貼、護角打孔、邊角削薄……全歸了類,待會兒發群裡。”
小李低頭翻任務書,忽然問:“那三大塊——二維碼、易拆、標準接口,到底先動哪個?”
劉好仃沒答,打開客戶群後台,投影到牆上。一張柱狀圖緩緩展開:“需求熱度榜,過去七十二小時。”
屏幕中央,“易拆結構”條柱最高,37個點讚紅點密密排列;“二維碼追溯”29個,緊隨其後;“標準接口”21個,排在第三。
“客戶用手指投了票。”劉好仃敲了敲屏幕,“首階段,主攻易拆結構優化。目標:兩周內出可測試原型。誰負責?”
小李舉手:“技術組可以牽頭,但得有生產配合做壓力測試。”
“老張,你派兩個人。”劉好仃看向他,“要動手快、點子多的,最好自己改過包裝的。”
老張沉吟片刻:“老周和小吳吧,一個老機修,一個年輕手巧。”
“行。”劉好仃在任務書上寫下“易拆·優先”,插進文件架第一個卡槽。
“那二維碼呢?”小李追問。
“並行啟動。”劉好仃轉向他,“你帶夜研小組,先做編碼邏輯和基礎識彆測試,不求快,求穩。每周五下午三點,交一份進展簡報。”
他又抽出第二張任務書,寫下“追溯·並行”,放進第二個卡槽。
“標準接口呢?咱們護角適配五種箱型,開模成本高,客戶換型號就得等。”
“預研階段。”劉好仃拿出測量尺和幾片不同尺寸的護角樣品,“先做數據采集,建個基礎模型。阿珍,你把客戶常用的箱型規格收一遍,下周三前彙總。”
第三張任務書寫下“接口·預研”,插入最後一個卡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