護角滑入一半,頓了一下,像是被什麼輕輕咬住。劉好仃的手指還卡在卡槽邊緣,冷氣順著指尖往胳膊裡鑽。他沒動,盯著那枚隻進了一半的護角,像在等它自己往下沉。
三分鐘後,他把樣件拔出來,放進右側口袋,換了一枚新的,再推。這次順利了,哢噠一聲到底。他又試了兩次,一次順,一次卡。沒說話,轉身走出冷庫,門關上的瞬間,金屬門框震出一圈細霜。
回到測試區,他從保溫箱裡取出十枚剛完成深冷定型的新款護角,按順序編號,擺成一排。老陳湊過來:“第七輪又卡了?”
“不是第七輪,是第七次開始,越來越卡。”劉好仃打開手機,調出剛才的錄像,“你看這裡——”他放大畫麵,指尖點在護角進入卡槽的瞬間,“每次卡的位置差不多,頂部導斜麵剛脫離引導區,就有點‘掛住’的感覺。”
老陳皺眉:“一次卡,可能是手滑;兩次卡,可能是角度歪了。十次裡卡三次,你說是問題,我說是偶然。”
“不是偶然。”劉好仃把錄像倒回第七次操作,“你看我手腕的抖動幅度,前六次幾乎不動,從第七次開始,手指開始僵。人一累,動作就變形,推力方向偏了兩度。咱們的設計,不能隻在手穩的時候好用。”
他打開投影,把十輪測試的視頻按幀拆解,標出三次明顯停頓的時間點,又調出上一輪測試的數據曲線,疊在一起對比。“上次你說回彈快,現在看,低溫下回彈是快,但快完那一瞬間,有個微小的延遲。就像跑步收腳,踩到冰麵打了個滑。”
老陳盯著屏幕:“手感你說了算,可測試標準得講數據。你說‘延遲’,得告訴我們延遲多久,力值差多少,不然沒法判。”
“那就測。”劉好仃起身走到白板前,寫下“動態疲勞模擬測試”幾個字,“找三個測試員,戴同款厚手套,連續裝50次,每10次測一次插入力,錄一次接觸聲波。我們不看手快慢,看力值曲線有沒有漂移,聽卡槽閉合聲有沒有‘虛接’。”
老陳愣了下:“五十次?誰受得了?”
“受不了才要測。”劉好仃擦掉最後一個字,“工人一天裝三百個,咱們測五十次,不多。”
會議開得快,散得也快。測試組當場排班,三班輪換,每組配一名記錄員。劉好仃把編號樣件分成三組,每組十枚,貼上標簽,交到測試員手裡。第一組人戴上手套,站到模擬工位前,計數器歸零。
深冷櫃那邊也動了起來。老陳盯著唯一的櫃子發愁:“72小時,隻能做一輪,你又要拉伸,又要耐磨,還要衝擊,哪夠?”
“夠。”劉好仃拿出排程表,“我們不分輪次,分時段。”他把二十枚樣件分成四組,每組五枚,“0小時取一組,做裝配動態測試;24小時取一組,做拉伸;48小時那組做耐磨;72小時最後一組做衝擊。同一溫度周期,全項覆蓋。”
老陳眼睛一亮:“中間取樣不影響其他?”
“不影響。櫃門開三分鐘,溫度波動在可控範圍。我們提前校準恢複時間,記錄環境數據就行。”
“那要是中間出問題呢?比如取樣時摔了?”
“那就摔了算。”劉好仃把樣件盒鎖進櫃子,“真實生產也會摔,測試裡摔了,說明防護不夠。咱們不測完美世界,測的是能扛住意外的產品。”
老陳笑了,低頭開始貼標簽。
模擬裝配線在下午兩點啟動。三名測試員輪流上陣,動作標準,節奏穩定。攝像頭架在側麵,高速記錄每一次插入的軌跡。聲波傳感器貼在卡槽背麵,捕捉閉合瞬間的震動頻率。
前十次,全部順利,平均耗時2.7秒,插入力穩定在3.2牛。第二十次,一名測試員左手微微發抖,一次卡頓,重推完成,耗時3.5秒。第三十次,三人平均耗時上升到3.3秒,力值曲線開始輕微上浮。
第三十七次,輪到小吳。他左手剛完成一組測試,右手接過護角,對準卡槽,一推——
哢。
聲音到了,但沒到底。護角卡在中間,回彈槽位置差了兩毫米沒進去。小吳下意識加力,第二次按壓才完全嵌合。
“停。”劉好仃按下暫停鍵,“回放。”
畫麵倒回,慢放。護角頂部導斜麵與卡槽邊緣接觸的瞬間,出現一個微小的反彈,像是撞上了看不見的牆。緊接著,回彈動作遲滯了0.3秒,才完成最終閉合。
“就是它。”劉好仃指著屏幕,“低溫下,材料收縮,導斜麵和卡槽形成微乾涉,回彈力被抵消了一部分。咱們加的0.1毫米應力釋放槽,不夠。”
老陳湊近看波形圖:“回彈量峰值比常溫下降18,延遲0.28秒。這已經超出容差範圍了。”
“記下來。”劉好仃拿起記錄本,“項目:回彈延遲專項檢測。方法:激光位移傳感器測裝配瞬間回彈量。樣本:第三十七次操作前後各五次,共十一組數據。用途:下一階段改進參考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沒人問“怎麼改”,也沒人說“能不能接受”。測試還在繼續,計數器跳到第三十八次,新測試員上場,動作乾淨利落,一次到位。
劉好仃走到深冷櫃前,貼在櫃門上的溫濕度計顯示29.8c。他看了眼時間,1547。第一批樣件將在兩小時後取出,用於動態疲勞測試的最終數據整合。
他掏出手機,翻到昨天的排程表,劃掉“冷庫手感測試”,新增一行:“全周期性能驗證啟動”。然後打開群消息,發了一條簡短通知:“所有測試按新方案執行,問題自動歸集到‘異常數據池’,每日1800彙總。”
小吳走過來,手裡拿著剛打印的聲波圖譜:“第三十七次的閉合聲,頻率偏低,像是‘悶’了一下。”
“存檔。”劉好仃接過紙,“等全部數據出來,我們看它是不是孤例。”
老陳從另一邊過來,手裡拿著拉伸測試的預設參數:“24小時取樣後,我直接接上拉力機,爭取兩小時內出初值。”
“好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耐磨那邊也提前校準磨頭壓力,彆到時候說數據不準。”
三人站在測試區中央,四周是運轉的設備、閃爍的指示燈、不斷更新的計數器。劉好仃看了眼模擬線上的護角,剛被裝進卡槽,穩穩當當。
他伸手摸了摸那個位置,指尖觸到一絲極細微的不平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