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點,展館的燈剛亮,劉好仃把保溫杯擱在展台角落,杯蓋擰開一條縫,熱氣往上飄。他沒喝,先打開樣品盒,三枚護角並排躺著,a2在正中間,編號清晰,表麵沒有指紋。視頻平板開機,畫麵定格在淩晨四點十七分的力值曲線,旁邊是深冷櫃的真實照片,右下角那行小字已經加上:數據來源——y1251tp2a2。
他按下播放鍵,視頻從頭開始:第1次,第5次,第10次……一直到第30次,每一次插入都是一聲“哢”,平穩得像鐘表走針。
展台外人流還稀,幾個同行在隔壁展位發傳單,笑聲遠遠傳來。劉好仃沒看,隻盯著自己這邊的地麵——那裡鋪了一塊仿冷庫底板,溫度恒定在零下十八度,專為演示準備。
一名客戶走近,穿著工裝,袖口有油漬,應該是廠裡出來的老師傅。他拿起a1護角,試著往卡槽裡推,卡了兩次,手一鬆。
“這得費勁。”他說。
劉好仃點頭:“一天三百次,手凍僵了更難。”
老師傅又拿a2試了一次,順滑到底,那聲“哢”清脆得像是從骨頭裡傳出來的。
“這個……真能穩住?”
“您看視頻。”劉好仃把平板遞過去,“第30次,和第一次一樣。”
老師傅眯眼看了會兒,掃碼存了資料,沒走遠,就站在邊上等下一批人來。
可沒過多久,一個技術員模樣的年輕人搶上前,指著屏幕開始講:“我們采用了新型高分子複合材料,回彈係數達到0.87,應力釋放弧度經過仿真優化……”
客戶皺眉,轉身就走。
劉好仃沒攔,等那技術員說完,才走過去,輕聲說:“咱們不講係數,講手。”
他回到台前,當著新來的一小撥人,把a1拿起來,雙手做出僵硬的樣子,像凍得發麻的工人,慢慢往卡槽推。一次卡,二次卡,三次還得用力掰。
“您說,這手一天三百次,能不抖嗎?”
沒人說話。
他放下a1,換上a2,手一推,一聲“哢”。
“這個,三十次以後還是這樣。”他指著視頻,“淩晨四點十七分,第30次,延遲0.12秒。工人不用哆嗦,也不用罵娘。”
有人笑了,圍得更近了。
展台另一側,小王正接待一個戴眼鏡的采購。對方翻著宣傳冊,抬頭問:“你們這價,比彆家貴一半,憑啥?”
小王張了張嘴,差點說出“材料成本高”,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。他想起培訓時那段錄音,裡麵那句“貴在不卡、不換、不耽誤”突然冒出來。
他改了口:“您算過嗎?一個工人一天裝三百次,卡三次,每次耽誤兩分鐘,一天就多乾一小時。一個月呢?六天白乾。這錢,誰出?”
對方愣了下。
小王順勢把平板推過去:“我們測了三十次,零下十八度,最後一次和第一次一樣順。您要不要看看,淩晨四點十七分,那條曲線?”
客戶接過平板,掃碼,存資料,點點頭:“這倒新鮮。”
劉好仃在遠處看著,沒過去,隻輕輕拍了下小吳的肩膀。小吳正盯著後台數據,展會剛兩小時,視頻播放量已經破三百,掃碼留存的客戶有四十七人。
“他們開始信了。”小吳說。
“不是信我們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是信那聲‘哢’。”
中午過後,人流多了起來。一個穿黑夾克的男人在展台前站了很久,反複對比a1和a2的插入手感。他最後問:“你們這測試視頻,能保證沒剪輯?編號能查到原始記錄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