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吳剛把新掃碼記錄發進群,劉好仃的保溫杯就擱在了會議桌正中央。杯蓋沒擰緊,一圈水漬正慢悠悠地往外爬,像隻試探著伸展觸角的小蝸牛。他沒去擦,隻用指尖輕輕點了點杯壁,水紋晃了半圈,停住。
“這回是誰掃的?”他問。
“還是東莞那個ip,”小吳盯著屏幕,“同一台設備,十分鐘前又進了一次,看了三遍視頻,沒留言,也沒留電話。”
小王抬頭:“技術員唄,愛鑽研,看個沒完。”
“可他們不買。”劉好仃說,“買的人是誰?是算錢的。”
屋裡靜了半拍。小李翻了下手裡的登記表:“目前所有谘詢裡,八成問的是供貨周期和起訂量,真正問‘能省多少工時’的,不到十個。”
“所以咱們的聲音,卡在半道上。”劉好仃抽出兩份打印紙,一份是淩晨四點十七分的測試視頻截圖,工人戴著手套,動作遲緩,推了三次才把舊護角卡進去;另一份是張空白表格,標題寫著《每少卡一次,能省多少》。
他把視頻那張遞給小王:“這個,發給車間主任看,他們懂手抖的滋味。”
又把表格遞給小吳:“這個,得讓廠長自己填。”
小王皺眉:“可我們宣傳一直說‘不卡、不換、不耽誤’,這話還不夠直白?”
“直白,但不夠算。”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拿起筆,“你們說,到底是誰決定買?”
“采購。”
“技術評估。”
“老板拍板。”有人答。
“對,三類人,三本賬。”他在白板上畫出三欄,“技術員看數據,采購看成本,老板看結果。咱們現在,全堆在第一欄。”
小王不服氣:“可我們改進的初衷,是讓工人順手,這不是最打動人?”
小吳也接話:“參數擺在這兒,30次低溫循環,延遲0.12秒,這可是硬指標。”
劉好仃沒反駁,隻讓他們各自寫下三個“最能打動采購的理由”。
小王寫:不卡、不傷手、有溫度。
小吳寫:測試30次、材料升級、延遲穩定。
劉好仃把兩張紙並排貼在白板上,中間留出空隙。他低頭喝了口茶,水溫剛好,不燙不涼。然後提筆,在中間寫下一行字:
“每少卡一次,省兩分鐘。一天卡三次,就省六分鐘。一個工人一天省六分鐘,十個人呢?三百六分鐘。一個月呢?二十多個工時。一年呢?三萬塊。”
筆尖頓住,墨跡在紙上微微暈開。
“這不是我們說的。”他抬頭,“是要讓他們自己算出來的。”
會議室一下子安靜了。小王盯著那行字,忽然笑了一聲:“難怪那人要原片,不是為了看技術,是想拿回去算賬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咱們講得再動情,不如讓他自己按出那個數字。”
小李舉手:“可現在材料都是混著發的,視頻太長,文案又散,采購哪有耐心看完?”
“那就分開。”劉好仃乾脆,“技術群,推30秒對比視頻:第一次順,第三十次還順,結尾附原始數據編號,愛查的自己去翻。采購群,發圖文長信,標題就叫——”他頓了頓,“《你們省下的每一秒,我們都算過》。”
小吳眼睛一亮:“那老板呢?他們可沒空看長文。”
“做工具。”劉好仃打開電腦,調出一個簡單的輸入框界麵,“成本測算h5,三步:輸入日產量,輸入單價,輸入停工成本。點一下,自動算出年節省額。”
他點了演示按鈕,頁麵跳轉,數字蹦出來:
“年節省:31,200元。”
“讓他們自己按。”他說,“按出來的數字,才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