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莞那個ip的留言在大屏上掛了不到十分鐘,小王已經撥通設計部電話,小吳開始翻找高清視頻源文件。會議室裡重新熱了起來,鍵盤聲、低語聲、椅子挪動的吱呀聲混成一片。
劉好仃沒跟著忙。他轉身回到工位,把那條留言複製進一個空白文檔,標題打上:“客戶要的,到底是什麼?”
他沒關投影。屏幕還亮著,留言靜靜躺在正中央,像一塊敲門磚,剛撞開一道縫。
七點四十五分,晨會時間。他把文檔投上去,等人都坐定,隻說了一句:“他們要的不是視頻,也不是授權書,是能在會上站住腳的東西。”
小王抬眼:“我們不是已經在做h5導出功能了嗎?”
“那是工具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但他們要的是底氣。你給一張圖,他得敢拿出去說‘這數沒錯’。”
小吳皺眉:“可我們又不能替他們彙報。”
“所以得問。”劉好仃打開手邊一張草稿紙,上麵用藍筆圈了三行字,“不能光等留言,得去聽他們還沒說出口的話。”
他把紙往中間一推:操作卡點、使用場景、功能期待。
“這回不看數據,看人話。”
技術組的小李立刻搖頭:“現在h5打開率漲著呢,後台行為數據夠用了,再挨個打電話,客戶煩,我們也累。”
老陳也附和:“上次剛推完新資料,有人就說我們變得冷冰冰的,再追著問東問西,怕是要拉黑了。”
劉好仃沒反駁。他點開東莞客戶的訪問記錄,調出時間線:三次登錄,一次留言,最後一次停留時長六分二十三秒。
“他不是隨便看看。”他說,“他是真打算用。這種人,不會嫌你問得多,就怕你不懂他要麵對什麼。”
他頓了頓:“咱們之前是讓人聽見,後來讓人算清。現在,得讓人敢用。”
沒人再說話。
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寫下:“分層抽樣,定向訪談。這周,至少十家客戶,三類人全得覆蓋到。”
小王苦笑:“問卷要不要附個紅包?不然怕是沒人填。”
“那就彆讓他們覺得是在填。”劉好仃翻開筆記本,當場勾選五道核心題:
1.您是否用測算結果參與過內部討論?
2.使用過程中最不方便的一步是什麼?
3.哪個數據最需要額外證明?
4.希望增加什麼功能?
5.是否願意接受十五分鐘電話訪談?
“五道必答,後麵十道看身份跳轉。”他說,“技術員多問參數邏輯,采購多問成本換算,老板多問決策支持。”
小吳盯著屏幕:“這不叫問卷,叫麵試提綱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咱們得讓他們感覺像聊天。”
小李還是不放心:“太長了,填到一半跑了怎麼辦?”
“那就讓人吃半頓飯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老陳說過,飯桌上要談感情。問卷就是飯前遞的菜單——太長,不吃;太短,吃不飽。咱們就上五道開胃菜,愛吃再加菜。”
小王噗嗤笑出聲:“那我們還得配個服務員?”
“咱們就是服務員。”劉好仃合上本子,“還得帶耳朵,不帶嘴。”
會議結束前,新版問卷定稿,命名為《使用場景反饋表v2》。係統自動匹配客戶標簽,分三批推送,每批間隔六小時,避免刷屏。
上午九點十七分,第一份反饋抵達。來自蘇州一家小廠,隻勾了“很好”,其餘全空。
十點零三分,又來兩份,一份填了“導出慢”,一份寫“希望加個打印按鈕”。
劉好仃把這幾條拖進新建的共享表單,標題:“市場反饋庫_v2”。三欄並列:客戶類型、原始反饋、潛在需求。
他順手在表頭加了一行小字:
“每一條沉默,都是我們還沒聽懂的話。”
中午前,共收回二十三份,有效信息不足五條。銷售團隊陸續反饋:“問得太細,客戶說像查賬。”“發了三次提醒,還是不點。”
劉好仃沒催。他點開東莞客戶的郵箱,找到對方留的聯係方式,撥了過去。
電話響了四聲,接起。
“您好,我是深圳玻璃廠的劉好仃。您上周留言要測試視頻和授權書,材料我們正在準備,想問問,您打算怎麼用這些資料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