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點十五分,車間的頂燈還沒全亮,三台測試機已經嗡嗡響了起來。劉好仃站在深圳那台前,手指在鍵盤上敲了三下,屏幕日誌迅速滾動,最後一行顯示:“線程隔離狀態正常,係統自檢通過。”
他點點頭,轉身對小吳說:“昨晚沒崩,今天讓它走個全套。”
小吳正往嘴裡塞半塊麵包,含糊應了一聲,把背包甩到椅子上,打開筆記本。屏幕上是剛打包好的“本地化標簽庫”和“優先級邏輯樹”——兩個文件名加起來都沒他昨晚寫的注釋長。
“注入深圳主機,模擬導出流程。”劉好仃說完,順手把小李拉過來,“你彆光看,也聽。”
小李剛坐下,屏幕就動了。數據開始流動,從行為捕捉到模型判斷,再到前端響應,像一條被輕輕推了一把的多米諾骨牌。第一輪模擬,提醒準時彈出,三秒後收回,界麵無卡頓。
“成了?”小李問。
“走完了一圈,但沒拐彎。”劉好仃盯著日誌,“再來,加雙場景。”
第二輪,東莞測試機啟動模擬:設備報警前10秒,操作員回頭。係統識彆動作,調用標簽庫,判定為“防查崗”,觸發“巡查模式”,自動將非緊急提醒降級為靜默緩存。
彈窗沒跳出來。
“好!”小吳一巴掌拍在桌上,麵包屑飛起來,“它知道什麼時候該閉嘴了!”
劉好仃沒笑,調出寧波的記錄:“第三輪,主警報+導出準備,優先級判定有沒有搶道?”
小李放大時間軸。警報觸發在第4.2秒,提醒生成在第4.5秒,係統先處理警報,再彈出提醒,間隔0.3秒,流程清晰。
“沒搶話。”小李鬆了口氣,“優先級樹活著。”
“活著還不算懂事。”劉好仃點開東莞的第四輪模擬,“再來一次,加個乾擾項。”
這次,係統又出了岔子。操作員回頭,但視線隻停留0.8秒,係統卻仍判為“防查崗”,誤觸發降級邏輯,導致一次本該出現的導出提醒被壓住。
“差了半秒。”小吳皺眉,“我們標的是‘注視1.5秒’,但模型把‘回頭’本身當成了強信號。”
劉好仃抓起筆,在白板上畫出新增節點:“回頭+注視時長1秒→不觸發巡查模式→恢複提醒優先級。”他圈住“時長”兩個字,“補上這個參數,兩小時內更新權重。”
小吳點頭,轉身就敲代碼。小李想說什麼,被劉好仃抬手攔住。
“問題不在模型多聰明,”他說,“在它能不能分清‘習慣’和‘信號’。工人回頭,可能是看主管,也可能是找茶杯,但係統得知道,哪一次是真緊張。”
八點十七分,新版本推送三地。第五輪聯調開始。
深圳,導出流程順暢,提醒彈出一次,無乾擾。
東莞,操作員回頭0.6秒,係統判定為普通動作,導出提醒正常觸發。
寧波,設備報警同時觸發導出準備,警報優先執行,提醒延遲0.4秒彈出,未卡界麵。
“全鏈路通了。”小李盯著三地日誌對比圖,聲音低下來,“沒斷,沒亂,也沒崩。”
劉好仃沒接話,走到白板前,拿起紅筆,在“前端嵌入”和“模型訓練”之間畫了一條橫線,然後寫下:“行為—判斷—響應,閉環。”
小吳從屏幕前抬頭:“寧波剛才丟了一次同步信號,延遲0.6秒。”
“丟了嗎?”劉好仃調出原始日誌,“網絡抖了一下,但係統沒亂節奏,主警報照常,提醒補在後麵。它喘了口氣,但沒嗆住。”
“可這不完美。”小李盯著那0.6秒,“上線不能容這種誤差。”
“我們不是上線。”劉好仃把筆拍在白板槽裡,“我們是在證明,這東西能自己走穩。”
他打開會議室投影,三地測試機的實時界麵並排顯示。每台都在跑第十輪模擬,提醒、警報、導出動作交錯進行,像三台老式縫紉機,針腳不花哨,但一針一線都踩在點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