淩晨四點,電腦屏幕還亮著,林曉彤把最後一組鐵嶺數據拖進比對窗口,指尖在回車鍵上停了半秒才敲下去。波形圖剛跑出一半,她猛地湊近,又往後縮了縮,像是怕看錯。
“劉師傅,你來看這個。”
劉好仃從折疊床翻身起來,拖鞋踢踢踏踏走到她身後,眼睛掃過屏幕左側的深圳報廢線“真病”錄音,再滑到右邊鐵嶺那台老機器的負載聲紋。兩條線在0.8秒處短暫重合,接著分道揚鑣,但到了1.5秒,居然又咬合上了。
“不是誤報。”他伸手點了點屏幕,“它認出‘病根’了。”
林曉彤搖頭:“可前麵那段誤報率還是高,41,王浩那邊反饋說,係統把換刀震動當成了刀具磨損。”
“正常。”劉好仃拉開抽屜,抽出那本寫滿參數的日誌,“機器老了,動作也慢,換刀時抖得久,聲音拖得長。咱們得教它分清楚——是‘年紀大’,還是‘真生病’。”
他翻到“變量登記表”那頁,指著幾行字:“把這些加進去,當‘年齡補丁’打上。”
林曉彤照著錄入,把設備運行年限、環境溫差、換刀頻次全設為權重因子,重新跑模型。這一次,波形圖穩定了許多,誤報點從十幾個縮到三個,其中一個還是因為鐵嶺那邊記錄漏了冷卻泵啟停時間。
“雙軌對照起作用了。”她鬆了口氣,抬頭,“咱們拿‘真病’當尺子,量出了假警報的邊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人看病還得問抽煙不抽煙、熬夜不熬夜,機器也得有‘病曆’。沒這本賬,光看化驗單,誰也彆想斷準。”
他拿起筆,在白板“卡點”欄劃掉“跨機型適配待驗證”,墨跡拉得有點長,像一道收尾的句號。
林曉彤盯著那行字,忽然問:“深圳二號線那台呢?咱們的‘體檢’模型,能不能也給它來一次?”
“正好。”劉好仃打開文件夾,“昨晚錄的冷啟動數據還在,五分鐘,乾乾淨淨,沒彆的雜音。”
“可生產部昨天說了,那台機子狀態良好,沒必要測。”林曉彤猶豫著,“咱們再往上貼傳感器,人家該覺得我們多事了。”
“那就彆說是測故障。”劉好仃拿起電話,“就說做‘聲學基線建檔’,聽著像例行公事,誰也挑不出毛病。”
電話接通夜班組長,他語氣平常:“老李,今天早上咱們補個五分鐘采集,給二號線建個‘健康檔案’,以後出了問題好對比。不影響開機,就冷機狀態下錄一段。”
對方沉默兩秒:“行吧,但彆超時。”
“絕不。”
林曉彤一邊接線一邊嘀咕:“萬一啥也沒發現,豈不是白忙?”
“忙也不虧。”劉好仃插上傳感器,“數據多一條,咱們的‘尺子’就準一分。再說了,你覺得小李昨天能想到,他順手開一秒鐘傳送帶,就能把底噪抬高五分貝?”
林曉彤笑了:“所以看不見的,才最該看。”
采集開始,波形平穩爬升。林曉彤盯著屏幕右下角的頻譜分析模塊,突然眯起眼:“這低頻段怎麼有個小凸起?0.3偏心振動?”
“主軸?”劉好仃湊近。
“係統標紅了,說是異常偏心,建議檢查軸承安裝。”
“現在?”林曉彤不信,“這機器昨天還在滿負荷切厚板,要是真有問題,早該報警了。”
“可它沒報。”劉好仃反而笑了,“說明咱們這個‘體檢’,比它自己還清楚它啥毛病。”
他撥通檢修組電話:“老張,二號線主軸有點不對勁,你們今天能不能拆開看看?”
“現在?剛封完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