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色預警線又跳了一格。
劉好仃盯著中控屏,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了三下。過去七十二小時,係統自動生成了十二條預防性工單,目的地清一色指向華南片區。他調出客戶反饋記錄,九條寫著“未發現異常”,一條說“你們來得比問題還快”,還有一條乾脆問:“師傅,我機器好好的,你們是不是搞錯了?”
他沒笑,也沒關屏幕,隻是把“預防性巡檢”那欄單獨拉出來,按時間排了一遍。三次,客戶還沒察覺設備有異,他們的人已經帶著增強包站在門口了。
“我們比客戶還急。”他低聲說,“可急對地方了嗎?”
第二天一早,會議室空調吹得人脖子發涼。劉好仃把三張圖表甩上投影:左邊是近半年報修類型,密封蓋占了四成;中間是ai誤判率曲線,最近兩周從18升到31;右邊是一張熱詞雲圖,最大最亮的幾個詞是“遠程診斷”“提前維護”“自檢提醒”。
“你們看,”他指著右邊,“人家在聊怎麼不壞,我們在研究壞了怎麼修。”
林曉彤翻著手裡的數據表:“可我們現在響應已經壓到三分鐘了,客戶都說快得嚇人。”
“快是快,”劉好仃搖頭,“但還是在等壞。就像做飯,菜都糊了才端鍋,再快也是補救。”
小李插嘴:“那你說咋辦?總不能天天上門給人白檢查吧?客戶還以為我們推銷呢。”
“不是推銷,是預判。”劉好仃打開後台日誌,“你們知道老王嗎?上個月報修前,他半夜兩點多查了三次密封蓋的使用手冊。這不是巧合。”
沒人接話。
他繼續說:“還有老陳那邊的客戶,報警前三天,設備日均啟動次數多了兩輪,係統記了,但沒人看。這些都不是故障,是信號。”
林曉彤皺眉:“可這些數據散在各處,運維係統隻存三個月,老記錄都歸檔了,怎麼挖?”
“我有。”劉好仃從抽屜裡掏出一個u盤,“五年前的維修日誌,我手寫的,全在這兒。不是為了留念,是知道早晚有用。”
小李愣了:“你還留著?”
“人記不住,機器會丟,”他把u盤插上,“但紙不會騙你。哪天換什麼件,客戶說了啥,全記著。翻出來一對,三年前就有客戶問‘能不能提前打個招呼’。”
林曉彤眼睛亮了:“要不,咱們把市場部那幾年的客戶訪談也調出來?說不定有類似話。”
“他們不給。”劉好仃早試過,“說技術組聽不懂‘用戶語言’。”
“那咋辦?”
“拿錄音換。”他掏出手機,點開一段音頻,“這是老王去年修完機子後說的原話:‘你們要能提前來瞅一眼,我這產線也不至於停三小時。’我拿這個去找市場部小張,他聽完,沉默五秒,把三年的摘要全發我了。”
小李樂了:“你這是拿真心換真心。”
“哪有那麼多花招,”劉好仃笑,“就是彆把自己當修機器的,當客戶的鄰居。”
數據一合並,問題變了味兒。
原本大家以為核心是“修得快”,可交叉分析後發現,68的高價值反饋集中在“故障前兩周”——客戶開始覺得“有點不對”,但還沒到報警的地步。異響、重啟、出片慢,這些輕微異常像小螞蟻,咬得人心煩,又不致命。
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條曲線,從平緩到陡升,標了三個點。
“第一個,客戶聽到異響,心裡咯噔一下;第二個,機器開始掉鏈子,他查手冊、打電話;第三個,徹底趴窩,火急火燎報修。”他頓了頓,“我們現在隻在第三個點出現,前麵兩個,全是空白。”
林曉彤盯著曲線:“你是說……機會在‘還沒壞’的時候?”
“對。”他圈住前兩個節點,“客戶最焦慮的不是修,是怕壞。我們能做的,不是等他打電話,而是先開口。”
小李撓頭:“可怎麼開口?總不能看誰查手冊就打過去吧?那叫騷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