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曉彤的電話剛掛,小李把手機塞進工具包的側袋,拉鏈拉到一半停住了。他轉身走回監控台,調出那台沒裝屏蔽層的備用機日誌,把時間軸拖到下午三點十二分。溫度剛過85度,信號確實抖了一下,0.3秒,波形像被誰用指甲輕輕彈了下。
不是錯覺。
他把畫麵截圖,連同小趙早上發的文件一起拖進新文檔,標題打上:“階段性受控,非最終閉環”。群裡消息剛發出去,順手了劉好仃,車間的日光燈管“啪”地閃了一下,像是回應。
劉好仃正蹲在倉庫門口清點新到的檢測儀。手機震了兩下,他沒急著看,先把最後一台設備的編號登記進本子,才掏出手機。消息不多,小李那條排在最上麵,標題紮眼。
他站起身,拍了拍褲腿上的灰,直接往車間走。
老周還在給新原型機裝屏蔽層,銀灰色的材料貼上去後,整塊板子輕了一圈。他正用鑷子調整邊緣縫隙,聽見腳步聲抬頭,看見劉好仃站在操作台邊,盯著兩台並排放著的機器——一台是剛裝完的“新優版”,一台是昨天還穩定的“初代版”。
“溫度衝到86度的時候,”劉好仃開口,“咱們這機器,裡麵能到多少?”
老周愣了下:“實驗室標的是82,但實際……夏天空調外機旁邊,再加連續運行,過85不奇怪。”
“客戶家不是實驗室。”劉好仃手指點了點那台初代機,“他們可不管什麼理論值,就問你壞不壞。”
說完,他掏出手機,翻出小李的截圖,遞給老周看。信號斷口很小,但確實在那兒。
“再優。”劉好仃把手機收起來,“必須做。試產推遲三天。”
老周沒吭聲,低頭看了看手裡的新屏蔽層,又看了看那台初代機,最後把鑷子放進工具盒。“行,我改電路布局,加個熱隔離區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轉身去了材料組。
小趙正對著電腦比對兩批鍍膜的熱傳導曲線。劉好仃進來時,她剛把一份加急樣品申請單發出去。
“新料子夠用嗎?”他問。
“夠三天。”小趙抬頭,“但86度以上還是有點飄,結構不改,光換材料撐不住。”
“那就雙管齊下。”劉好仃說,“小李那邊有方案沒?”
話音剛落,小李推門進來,手裡捏著幾張打印紙,上麵畫著歪歪扭扭的電路圖,還有一串手寫公式。
“我想了個‘雙冗餘’。”他把紙鋪在桌上,“屏蔽層加納米導熱塗層,把熱量導出去;電路板這邊,把敏感模塊挪到邊緣,加一圈隔熱槽,減少熱堆積。”
老周湊過來看了一眼:“隔熱槽得重新走線,至少兩天。”
“我晚上加個班。”小李說,“參數我剛算過,照這本書裡的模型,塗層厚度控製在8到10微米最穩。”
他從包裡掏出那本《材料熱力學基礎》,封皮還帶著便利店塑料膜的折痕。小趙瞥了一眼,笑了:“你還真看?”
“看不懂也得看。”小李撓頭,“總不能讓客戶自己拿吹風機給機器降溫吧。”
劉好仃沒笑,但眼角鬆了。他拍了下小李肩膀:“方案先做一版出來,今晚給我看。”
林曉彤那邊也沒閒著。她把客戶群裡那句“能不能修之前先打個招呼”複製下來,貼在白板最頂上,底下畫了三條線:短信、app推送、一鍵預約。
市場組兩個新人圍在旁邊看。
“咱們現在能預判故障,為什麼不提前說?”林曉彤拿筆圈住“app推送”,“就寫:‘您的設備最近溫度偏高,建議檢查散熱。點擊預約,我們上門不收檢測費。’”
“客戶會信嗎?”新人問。
“他們不信機器,但信‘孫子要吃飯’。”林曉彤笑,“咱們不說技術,就說‘彆耽誤您做飯、帶娃、睡覺’。”
她把草圖拍下來,發到大群,標題就一行字:“修之前,先敲門。”
劉好仃正在食堂啃包子,手機又震了。他點開,看了兩眼,回了兩個字:“同步推。”
下午四點,四個人擠在實驗台前。小李負責裝屏蔽層,老周改電路,小趙盯著溫度監控,林曉彤抱著筆記本記參數。
第一台“再優版”原型機組裝完畢,通電,啟動。
溫度緩緩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