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度條走到終點時,小李正盯著屏幕右下角的倒計時數字歸零。他沒動,也沒說話,隻是把鼠標輕輕往右一推,調出第六輪測試的完整數據流。曲線平穩,沒有跳變,電流波動最終定格在±5.2,比上一輪又壓下去0.6個百分點。
劉好仃站在他身後兩步遠的地方,手裡保溫杯還冒著熱氣。他沒急著開口,而是等小李把主控日誌、熱力圖、電源負載三條數據線並排拉出來,才往前湊了半步。
“這回,”他指著屏幕上濕度爬升到82的那個節點,“風扇提前了0.4秒啟動,誤差在容限內,電源沒打盹,外殼溫度最高點比環境低不到1c,凝露沒形成。”
小趙從旁邊探頭看了一眼紅外圖譜:“邊緣區補噴之後,導熱確實順了,沒再出現局部堆積的紅點。”
“模型也跟上了。”小李點開偏差累計圖,“預測窗口拉到18分鐘後,響應滯後從0.8秒縮到0.3以內,補償係數穩定,沒再震蕩。”
老周翻著自己手裡的記錄本:“負載波動最小的一次,電源模塊全程沒觸發保護閾值,連呼吸都沒喘重。”
幾個人你一句我一句,聲音不高,但語氣裡都透著點鬆勁兒的意思。劉好仃沒接話,轉身走到白板前,抽出記號筆,把前六輪的關鍵數據一項項寫上去。
第一輪:電流波動±7.3,溫差7.2c,風扇響應滯後0.8秒,電源重啟1次。
……
第六輪:電流波動±5.2,溫差±1.3c,響應誤差0.3秒,電源零休眠,凝露未形成。
寫完,他退後一步,問:“現在咱們吵什麼?”
小李一愣:“沒吵啊。”
“那就對了。”劉好仃轉過身,“可剛才一個個說的都是自己那一塊兒,你說算法順了,她說塗層穩了,你講電源不睡了,聽起來像在報功,不像在看結果。”
沒人吭聲。
“咱們改的不是零件,是節奏。”他拿筆尖敲了敲白板上“82濕度”那行字,“出風口一見潮氣就得動,動早了浪費電,動晚了積熱,電源一看負載輕就以為沒人用,哢一下關機,全白搭。現在風扇像呼吸一樣提前起伏,電源覺得屋裡還有人,就不敢走;溫度分布勻了,芯片不燙腦袋,模型也不亂下指令——這叫一套動作對上了拍子。”
小趙眨了眨眼:“所以不能單看誰做得好,得看合起來穩不穩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從今天起,咱們定個新標準:呼吸級穩定。啥意思?機器運行得像人呼吸一樣,你看不見,摸不著,但它一直在,不急不喘,不出岔子。”
小李笑了下:“那以後測試報告裡得加一行:呼吸頻率是否正常。”
“加。”劉好仃真把這句寫進了白板備注,“下次誰要是說‘差不多’,我就問他,你家呼吸能差不多嗎?深一口淺一口,那叫哮喘。”
辦公室裡終於有了點笑聲。
劉好仃收起筆,從口袋裡掏出那本邊角磨毛的筆記本,翻開最後一頁。上麵全是鉛筆寫的短句和圈畫:
“風扇彆猛踩油門”
“讓電源以為還在乾活””
“濕度權重+0.2”
他一條條核對,每確認一項,就用紅筆劃掉。六項全勾完,合上本子,輕輕拍了拍封麵。
“第六輪數據完整閉環。”他說,“三項核心指標全部達標:風扇響應誤差≤0.5秒,電流波動≤±6,外殼溫差≤2c。在高濕臨界點工況下,係統實現持續穩定運行,無重啟、無休眠、無局部過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