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李的鼠標還停在那條微微起伏的電流曲線上,指尖懸著,沒點下去。劉好仃已經轉身走向門口,保溫杯蓋擰得哢噠響。他腳步沒停,隻撂下一句:“明天早上九點,推廣準備會,誰也彆遲到。”
沒人應聲,但都知道,這事兒算定下來了。
第二天一早,會議室的投影剛亮,劉好仃就把u盤插了進去。屏幕一閃,跳出的不是數據圖,而是一段三十秒的視頻:一台機器在廚房角落運轉,鍋裡油花翻滾,水汽升騰,風扇緩緩啟動,像呼吸一樣輕。鏡頭拉近,外殼一點水珠都沒凝,電源指示燈穩穩亮著。
“就這個感覺。”他拍了下桌子,“咱們不賣參數,賣‘不糊鍋’。誰家做飯的時候想盯著機器看它會不會死機?”
材料組的小趙翻著工藝卡,皺眉:“可自動化噴塗還是有點飄,邊緣區熱響應差那麼一丟丟。”
“差多少?”劉好仃問。
“溫差0.4c,持續不到兩秒。”
他點點頭:“夠用了。人炒菜翻鍋的手速都比這慢,機器比人快半拍就行,又不是要它搶答。”
小李在本子上劃拉兩筆:“那宣傳稿寫‘極致穩定’行不行?”
“不行。”劉好仃直接否了,“‘極致’聽著像吹牛。你寫‘它懂得喘氣’,客戶反而信。”
銷售部的老陳咧嘴一笑:“那我見客戶怎麼說?‘您家灶台邊這台機器,會呼吸’?”
“就這麼說。”劉好仃麵不改色,“不信你試試,人一聽就記住了。咱又不是賣冷冰冰的鐵疙瘩,是給人省心的。”
老陳愣了下,隨即笑出聲:“行,那我回頭培訓都說‘會喘的風扇’。”
會議室氣氛鬆下來,有人開始記要點,有人翻資料。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提筆寫下三行字:
它不重啟,是因為它醒著。
它不發熱,是因為它會散熱。
它不停機,是因為它懂得喘氣。
寫完,他回頭:“就這三句,印在宣傳頁第一行。誰改,我找誰談話。”
小趙舉手:“那技術文檔呢?算法組給的說明全是公式,我們材料組看得頭疼。”
“文檔這東西,”劉好仃把筆帽哢一聲扣上,“不是用來顯擺多懂行的,是讓人看明白怎麼乾。看不懂的,一律重寫。”
他轉頭看向小李:“你那模型說明,刪掉前五頁推導,留一張圖,標清楚‘濕度一過80,風扇提前0.4秒動’就行。”
“可那不是簡化過度了嗎?”小李皺眉。
“客戶又不用修它,要的是結果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你告訴他‘提前動’,他就知道機器有預判;你堆一堆數學,他隻覺得你在裝。”
小李張了張嘴,沒再爭,低頭開始改。
劉好仃又讓測試組把六輪數據重新整理,隻留三張圖:一張電流波動對比,一張溫差分布,一張風扇啟停時間軸。每張圖下麵配一行字:“以前:急刹車。現在:勻速跑。”
“就這三張,”他說,“誰問起來,掏出手機一亮,比說十分鐘都管用。”
老周從文件夾裡抽出一疊紙:“銷售那邊說,客戶常問‘跟上一代比強在哪’,我們得有個對比表。”
“有。”劉好仃從自己包裡掏出筆記本,翻到一頁畫得亂七八糟的草圖,“拿這個做痛點對照。”
紙上列著三欄:
|客戶抱怨|以前怎麼解決|現在怎麼治|
||||
|機器突然停|重啟,等三分鐘|不停,持續運行|
|外殼滴水|擦,換位置|不凝露,乾爽|
|炒菜時風扇狂轉|噪音大,費電|平緩啟停,省電|
“就照這個來。”他說,“彆整虛的,客戶說啥,咱們答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