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還捏在手裡,劉好仃轉身就走,沒回辦公室,直奔小趙工位。他把剛寫在樣機上的三行字拍在桌上:“拿這個,去問昨天那五個下單的客戶,哪一句讓他們決定買的。”
小趙抬頭,筆還夾在耳朵上:“您不喝口茶再……”
“茶會自己長腿追上來?”劉好仃一擺手,“現在就問,一個一個打。”
小趙趕緊翻出客戶記錄,挨個撥號。老陳從後頭探頭:“真這麼問?人家會不會覺得咱們神經兮兮?”
“神經的是說一堆自己都不信的話。”劉好仃靠在桌邊,“我們改了話術,不是為了自個兒看著順眼,是讓人聽懂。聽懂了,才肯掏錢。”
小趙第一個電話打完,眼睛亮了:“王姐說,‘炒菜中途不停機’這句戳中她了。上個月燉魚,風扇罷工,鍋底焦得能當鐵鍋賣。”
第二個客戶是飯店采購,一聽“連續爆炒八小時,散熱不降頻”,直接問:“真能撐住?我後廚一天炒三十鍋水煮肉片。”
小趙照著改後的話術答了,對方沉默兩秒:“行,那就先來五台試試。”
第三通電話是維修點老板,聽到“能裝進老機型,省下整套換的成本”,聲音都高了八度:“你們這不就是為我寫的嗎?我上個月還拆了三台老機,光換外殼就花八百。”
劉好仃站在邊上,沒說話,嘴角動了一下。
到下午三點,五家回訪全齊了。小趙把客戶原話整理成紙條,貼在白板上,正好對齊那三行大白話。劉好仃盯著看了會兒,拿起紅筆,在每條反饋旁邊畫了個勾。
“不是我們變聰明了,”他說,“是終於學會說人話了。”
老陳湊過來看,念了一遍家庭版那句:“炒菜中途不停機,火候不亂。”又念商用版:“連續爆炒八小時,散熱不降頻。”最後是維修版:“能裝進老機型,省下整套換的成本。”
他撓撓頭:“聽著是比‘會喘氣’實在,可……怎麼總覺得少了點勁兒?”
“勁兒是炸藥,咱們不是搞爆破的。”劉好仃把筆放下,“咱們是修風扇的,不是放煙花的。”
小趙突然舉手:“劉師傅,家庭客戶這邊谘詢量漲了,但總數還是沒商用多。是不是我們該多往飯店推?”
劉好仃沒急著答,調出後台數據。近三天,家庭端谘詢量雖然隻占三成,但轉化率壓倒性地衝到了60;商用端谘詢量翻倍,可轉化率卡在40。
他指著屏幕:“家庭客戶一聽懂就下單,不墨跡。商用的要比價、要試用、要老板點頭,問得多,正常。”
老陳撇嘴:“可谘詢量擺在這兒,不像是咱們話術的功勞,搞不好是市場回暖。”
“市場不會無緣無故回暖。”劉好仃把數據表打印出來,撕成三份,“你把家庭版話術發給十家老客戶試推,小李負責商用,小趙盯維修端。明天這時候,看誰的轉化高。”
第二天一早,小趙跑進來:“家庭版試推,七家有意向,五家直接下單!有個阿姨說,‘你們終於有人懂主婦的痛了’。”
小李也跟進:“商用那邊,三家要樣機,但都在比參數,說‘不急,再看看’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,把家庭客戶的那句“火候不亂”抄在便簽上,貼在試用機包裝盒側麵。發貨前,他特意檢查了一遍,確保每台都貼上了。
第二天中午,售後電話響了兩回。都是家庭客戶打來的。
第一位說:“你們那句話真沒吹牛,我炒了四十分鐘,風扇一直穩著。”
第二位更直接:“我鄰居看了問我,我說‘炒菜不停機’,她當場要了鏈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