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溫杯還溫著,筆帽剛合上滾到杯底停下,劉好仃就站起身,繞過測試台,徑直往小趙工位走。
“把昨天那幾單的客戶電話給我。”
小趙抬頭,手裡的發貨單還沒蓋完章:“您又要打電話?”
“打完了才能知道,咱們那三句話,是不是真管用。”
老陳聽見動靜,從資料堆裡探出頭:“客戶都簽收了,再打過去,人家不煩?”
“煩的是不說話的人。”劉好仃把筆記本拍在桌上,“賣出去是第一步,聽不聽得懂,得問他們。”
小李抱著錄音筆從旁邊路過,聽見了,順手遞過來:“要不我錄?萬一客戶說得快,記不全。”
“行。”劉好仃接過來,掂了掂,“今天先打五個,三類客戶都沾點邊。彆等他們找上門才聽,現在就得豎起耳朵。”
小趙翻出名單,剛要撥,被劉好仃攔下:“先做張表,分三欄——家庭、商用、維修。每通電話記三件事:哪句話打動他、用的時候卡在哪、有沒有跟人推薦。”
“還要問推薦?”
“能說出去的,才是真聽進去了。”
老陳撓頭:“那要是人家說‘沒啥特彆’,咱們不白問?”
“那就再問一遍‘您第一次點單,是因為哪句話’。”劉好仃指了指白板上那三行新貼的標語,“話是咱們說的,可聽的人才說了算。”
小趙點頭,打開新文檔,敲下第一行標題。老陳歎口氣,開始翻客戶檔案。
“家庭客戶優先。”劉好仃說,“轉化高,說明願意信。信了,才肯說實話。”
問卷初稿是小趙熬了半宿趕出來的。
第二天一早,他拿給劉好仃看,頭一條就是:“您對產品整體滿意度如何?15分)”
劉好仃掃了一眼,直接劃掉:“這種題,連你自己都不會認真答。”
“可這是標準格式啊。”
“咱們又不是寫論文。”劉好仃抽出筆,在紙上寫:“上回炒菜,風扇有沒有突然停?”
小趙念完,愣了下:“這……還真比‘滿意度’清楚。”
“再問,”劉好仃繼續寫,“‘鄰居問你要鏈接,是因為哪句話?’”
“這個好!”小趙眼睛一亮,“能直接挖出傳播點。”
“還有商用的,”劉好仃翻出前兩天的訂單備注,“不能問‘散熱性能是否滿意’,得問‘連續爆炒兩小時後,風扇聲音有沒有變大?’”
“對!有場景!”
“維修那邊更簡單,”劉好仃咧嘴,“直接問‘裝老機型的時候,有沒有覺得哪裡彆扭?’”
小趙邊記邊笑:“您這哪是做問卷,是拉家常。”
“對了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就用拉家常的勁兒寫。客戶不是答題,是聊天。聊著聊著,真話就出來了。”
九道題改完,全是短句,沒一個術語。最後一道是:“如果讓您跟朋友推薦,您會怎麼說?”
“留個空,讓他們自己寫。”劉好仃說,“咱們的順口溜是起點,不是終點。”
中午剛過,第一批問卷隨發貨短信發了出去。
下午兩點,劉好仃坐在小會議室,手裡捏著老陳整理的回訪名單。第一個是商用客戶,某連鎖早餐店的後廚主管,姓張。
老陳撥通電話,剛報上公司名,那邊就問:“你們是不是出問題了?怎麼突然打電話?”
老陳一僵,看向劉好仃。
劉好仃接過電話,嗓門不高:“張師傅,我是廠裡擰螺絲的老劉,不是客服。”
那邊頓了頓:“哦……老劉?”
“就想問問,那台機子在您後廚站得住腳不?”
“哎?”張師傅聲音鬆了,“你還真這麼問?”
“不然呢?寫報告說‘用戶滿意度達85’?”劉好仃笑出聲,“我可不會算那個。”
張師傅也笑了:“實話講,頭三天挺好,第四天早上炸油條,啟動那會兒,喘得有點費勁。”
“是剛開火那會兒嗎?”
“對!火一上來,風扇得愣半秒才跟上,油星子濺出來好幾回。”
劉好仃記下:“就那一次?”
“後來就好了。可能……機器也得醒盹?”
“有可能。”劉好仃沒解釋,隻問,“那句‘連續爆炒八小時’,您還記得不?”
“記得!就衝這句下的單。”張師傅頓了頓,“可要是能再快半拍,那就真神了。”
“我記下了。”劉好仃說,“改不改是後話,但不能當沒聽見。”
掛了電話,他在本子上寫:“炸油條晨高峰,冷啟動延遲0.5秒——查電機初始響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