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溫杯擱在桌角,水涼了,杯壁凝出一圈水漬。劉好仃沒看杯子,也沒坐下,直接走到白板前,手指敲了敲貼滿紙條的板麵。
“這五條,不是反饋,是任務。”
小趙剛端起茶杯,聽見這話手一抖,水灑在筆記本上。老陳抬頭:“任務?誰派的?”
“客戶。”劉好仃指著第一條,“‘早上六點炸油條,頭三秒喘不上氣’——這不是描述,是命令。咱們的電機,得在油鍋燒紅前醒過來。”
小李湊近看:“可標準測試裡,0.5秒延遲不算問題。”
“標準不炸油條。”劉好仃轉身從抽屜裡翻出訂單記錄,“張師傅一天炸兩百鍋,每鍋三分鐘,火一起就得跟上。慢半秒,油星子飛進眼睛,誰受得了?”
老陳嘀咕:“就一個客戶提,值得改參數?”
“他不說,咱們就不知道。”劉好仃把記錄拍在桌上,“可他說了,咱們就不能當沒聽見。現在不是有沒有問題,是怎麼改才不走樣。”
小趙試探著問:“那……要不要把‘喘不上氣’寫成‘冷啟動響應不足’,交給技術組?”
“彆翻譯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客戶沒說術語,咱們也不能用術語接話。他覺得喘不上氣,那就讓機器真的彆喘。”
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劃出四行:
一、電機響應調檔——裝配組,明天開始測冷機啟動曲線;
二、外殼卡扣微調——設計組,拿砂紙磨邊的不能是客戶;
三、說明書重繪圖解——小李負責,讓學徒也能一眼看懂;
四、話術保留“炒菜不停機”,但允許客戶繼續說“會喘氣”。
老陳盯著第四條:“不是說好不用‘喘氣’了?”
“他們愛說,就讓他們說。”劉好仃笑了笑,“咱們管不住嘴,但能管住產品。話可以熱鬨,改必須實在。”
裝配組那邊一開始不接單。
技術員小吳看了派單條直搖頭:“出廠參數調了,一致性怎麼保證?再說,客戶一句話,咱們就得動核心模塊?”
劉好仃沒爭,拎著測試儀進了車間。
“來,你現在是張師傅。”他把小吳按在操作台前,“早上六點,油鍋燒熱,第一鍋油條下鍋——你按啟動。”
小吳按下開關,電機嗡了一聲,半秒後才全速運轉。
“再來。”劉好仃遞上計時器,“連續五十次,間隔三十秒,模擬早高峰。”
小吳皺眉:“真這麼乾?”
“不然呢?”劉好仃靠在牆邊,“客戶可沒說‘偶爾延遲’,他說‘每天早上都喘不上氣’。咱們得知道,這半秒,是偶然,還是規律。”
測試從上午九點做到中午。
第五十次啟動時,電機響應時間從0.4秒拉長到0.7秒。小吳盯著曲線圖,終於開口:“冷機狀態下,電容充電速度確實會衰減。”
“那就調檔。”劉好仃指著圖上低穀,“加一組預充電路,讓電機在待機時保持半醒狀態。不用大改,微調就行。”
“可這算非標配置……”
“客戶要的是標準體驗。”劉好仃打斷,“不是咱們的標準,是他們的日常。炸油條的人不在乎你多寫了三行代碼,他們在乎鍋裡那塊油餅炸不炸糊。”
小吳沉默片刻,拿起筆在調試單上簽字:“下午兩點,第一版樣機出來。”
劉好仃點頭,順手把原話抄在調試單抬頭:“早上六點炸油條,頭三秒喘不上氣——解決此問題。”
“這……也得寫上?”
“寫。”劉好仃說,“下次你忘了,抬頭看一眼,就知道為啥要改。”
下午三點,三張手寫派單貼上了車間看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