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可張師傅的灶台也超規。”劉好仃說,“煤氣罐挨著牆,風扇貼著油煙機裝,散熱比咱們這還差。他天天這麼用,咱們要是連這都扛不住,還談什麼改進?”
小李插話:“那報告裡要不要提‘超規運行’?”
“提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不說‘超規’,說‘模擬真實使用環境’。客戶不是在實驗室做飯,是在煙火裡過日子。咱們測的不是機器,是它能不能活在那口灶台邊。”
老陳合上本子:“那結論怎麼寫?說改好了?還是說還能再改?”
劉好仃沒馬上答。他走到窗邊,把測試日誌從頭翻到尾。最後一頁是空白的,隻貼著五條原話的複印件。他盯著看了會兒,走回桌前。
“第一句寫:‘通過七十二小時極限工況測試,所有客戶反饋問題均完成閉環驗證。’”
“最後一句寫:‘機器未在測試中停機,客戶原話未在改進中失真。’”
“中間數據,一條不少,一條不誇。報警寫了,溫升寫了,效率提升也寫了,但不寫‘大幅提升’,隻寫‘從4.2秒降至2.5秒’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小李問:“那缺點呢?比如卡扣邊緣還是有點掛手?”
“寫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不是寫‘存在缺陷’,是寫‘第十次裝配時,操作員食指被外殼邊緣刮擦,建議增加導向斜麵’。這是事實,不是檢討。”
老陳歎了口氣:“你這是把報告寫成日記了。”
“本來就是日記。”劉好仃說,“咱們這七十二小時,不是在做測試,是在過彆人的日子。張師傅的早市,王阿姨的灶台,都是活法。咱們改機器,其實是學怎麼聽懂彆人的日子。”
小吳忽然抬頭:“那以後每回都這麼分析?”
“當然。”劉好仃把白板上的紙一張張取下來,重新排順序,“以後每條客戶原話,都得有對應的測試場景、數據記錄、改進動作。咱們不靠感覺改,靠人話推。”
小李看著他把紙貼回去,忽然說:“可‘iet’這個詞,咱們一直留著,是不是有點……”
“留著。”劉好仃打斷,“不是因為對,是因為他們說了。咱們聽懂了,就得認賬。”
老陳低頭在報告上敲字,一行行往外打。打印機嗡嗡響起來,第一張紙緩緩吐出。劉好仃走過去,拿起那頁,看了看。
標題是:“七十二小時極限測試評估報告”。
第一段寫著:“通過七十二小時極限工況測試,所有客戶反饋問題均完成閉環驗證。”
他沒再改,隻是在頁腳加了一行小字:
“客戶說的每一句話,都是出廠標準。”
打印機繼續吐著紙,第二頁是數據彙總,第三頁是測試錄像截圖,第四頁是原話對照表。劉好仃站在旁邊,看著紙一張張堆高。
小吳忽然說:“其實咱們這回,不隻是改了機器。”
“還改了啥?”老陳問。
“改了規矩。”小吳指著報告,“以前是‘按標準生產’,現在是‘按人話生產’。這玩意兒一出,以後產線上的每一個螺絲,都得聽著客戶的聲音擰。”
劉好仃沒接話。他拿起最後一張複印件,是那句“我老婆說,這風扇像老伴,平時iet,急了也吼”。他盯著看了會兒,把“iet”兩個字用紅筆圈了起來。
“這詞留著。”他說,“不是因為它對,是因為它真。”
他把筆帽合上,輕輕放在報告最上麵。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