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手機往桌上一放,屏幕還亮著那張邊緣帶分叉的裂紋圖。小李正低頭敲代碼,聽見動靜抬了抬頭,又迅速盯回屏幕。老張從文件堆裡抽出一張質檢單,手指在某個數值上停了兩秒,沒說話。
“它自己標紅的。”劉好仃開口,聲音不大,但屋裡沒人再動筆,“批注都對得上,時間、位置、風險等級,跟老張寫的一模一樣。”
小李終於停下鍵盤,轉過身:“三次結果一致,置信度平均八十二以上。這回不是預警,是直接判定。”
“以前得喊人。”老張合上單子,“現在它自己就敢下結論了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等了這麼久,不就等它能獨立認出那種‘看著像小毛病,其實要命’的裂紋?現在它認出來了,還標得準,咱們手上這東西,真站得住。”
小李搓了搓臉:“再跑兩天,看看是不是偶然?”
“可以再跑。”劉好仃打開電腦,新建文件夾,打字,“但準備工作,得現在開始。成果穩了,該往外推了。”
文件夾名字跳出來:新機遇推廣籌備v1。
老張皺眉:“推?現在就說推,是不是太早?萬一後麵出岔子,名聲砸了,再撈不回來。”
“名聲不是吹出來的。”劉好仃說,“是實打實乾出來的。咱們這係統,沒說它萬能,也沒說能替人乾活。它乾的是‘不漏’,是‘提前攔’。隻要這點站得住,就值得說。”
小李猶豫:“可客戶聽不懂這些。他們一聽ai,就想是不是全自動化,不用人了。真來了,發現還得三個人會審,回頭就說我們誇大宣傳。”
“那就彆講ai。”劉好仃乾脆,“講結果。漏檢少了多少,複核省了多少時間,玻璃炸了沒炸——他們隻關心這個。”
他拉開抽屜,翻出個舊筆記本,撕下一頁,提筆寫:
漏檢少90,複核效率翻倍。
寫完推到桌中間:“就這十二個字,誰都能聽懂。後麵再展開,數據、案例、流程,一層層擺出來。不怕人問,就怕人不知道。”
老張盯著那行字看了會兒,點頭:“行。但得配上真圖。光說沒用,得讓他們看見,那裂紋多細,機器真能抓出來。”
“我去調。”小李說,“用138那張做主圖,再挑五張典型模糊案例,做個對比圖集。”
“彆光放機器判的。”老張提醒,“把人工標注的紅圈也疊上去,讓客戶知道,不是機器瞎猜,是有據可依。”
劉好仃記下:“小李做圖,老張挑案例,我來串邏輯。三天,出初版方案。”
小李剛要應聲,又遲疑:“宣傳材料……要不要加個技術說明頁?比如‘模糊庫機製’‘三次輸入投票邏輯’?”
“加了也沒人看。”老張直接,“我昨天跟車間小王聊,他說你們上次寫的‘置信度動態評估’,他念了三遍才明白是啥意思。”
劉好仃笑了:“客戶又不是來考試的。咱們不是賣術語,是賣安心。”
他起身走到白板前,拿起筆:“推給誰?兩類人。一類是采購經理,關心成本和效率;一類是安全主管,怕出事擔責。話術得分著來。”
他分兩欄寫:
左邊寫:“省人、省時、少報廢”
右邊寫:“零漏檢、可追溯、責任清”
“左邊算賬,右邊保命。”劉好仃說,“誰來聽,都能聽進一句。”
小李拿起手機拍下白板:“回頭按這個做ppt,簡潔點,一頁說清一件事。”
“話術也得練。”劉好仃說,“光寫出來不行,得講得順。”
當天下午,他帶著初稿去車間找兩位老質檢員試講。說到“係統自動觸發三人會審流程”時,其中一人打斷:“啥叫觸發?是不是機器自己喊人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改口,“係統發現可疑,自動報警,我們三個人一起看,確保不漏一塊危險玻璃。”
對方點頭:“這句明白。”
另一人問:“那要是機器判錯了呢?”
“它不終審。”劉好仃說,“它隻篩。篩出來,我們看。對了,是它功勞;錯了,我們兜底。它不怕錯,就怕不吭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