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王到裁縫鋪門口時,門是關的。他抬手敲了兩下,裡麵沒動靜。隔壁雜貨鋪老板探出頭:“停電了,倆鐘頭了,陳姨在裡頭乾著急呢。”
小王低頭看了看包裡的小電池組,廠裡配的應急電源,原本是給巡檢燈用的。他沒多想,繞到後門,從窗戶看見陳姨正蹲在縫紉機前,手裡攥著線頭,臉繃得緊緊的。
“陳姨!”他扒著窗框喊,“我帶了電,能撐十分鐘,夠您先跑一單不?”亮了一下。
小王把電池接上,機器嗡地響了三聲,縫紉針開始動。陳姨趕緊上布,手穩了,線也順了。十分鐘後電斷了,但她那批校服扣子的樣布已經跑完。
她鬆了口氣,脫口就說:“它今天脾氣大,平時響兩聲就動。”
小王沒接話,低頭在本子上寫:“響三聲啟動——情緒煩躁”。
他沒說這是測試,也沒提“情感服務”這個詞。他就說:“下次帶個穩壓器來,您這機器老了,電不穩它也鬨心。”
陳姨點點頭,忽然又補一句:“上個月它連著三天不響,我還以為它不想乾了。”
小王笑了:“它不是不想乾,是想讓您多摸摸它。”
陳姨也笑了,拍了下機器:“死東西,聽見沒?人家說你想我。”
老黃到阿娟洗衣店時,表針剛過兩點。他背的不是工具包,是小李特製的檢測箱,裡麵裝著新屏蔽套、萬用表和改良版外接模塊。小王早到了,在門口啃包子。
“電焊攤今天開工了。”小王含著包子說,“早上火花劈啪的,阿娟說機器啟動慢了。”
老黃嗯了一聲,進店接線。模塊剛插上,信號燈閃了兩下滅了。他不慌,拆開外殼,拿萬用表測電壓,果然是乾擾。
他把屏蔽套套上去,再試,信號穩了。機器啟動,電流從3.2a慢慢爬到3.4a,停住。
“負載加了百分之八。”他記下,“沒超限,能扛住。”
阿娟在旁邊看著:“這小盒子比上回那個靈光。”
“上回是試的。”老黃說,“這個能抗打。”
“像給機器穿了防彈衣?”阿娟笑。
老黃沒笑,但嘴角動了動:“差不多,不讓外麵的電欺負它。”
小李第三天收齊了三份記錄。陳姨說“脾氣大”,老周五金店老板說“這機器犯倔,昨兒拍了五下才動”,阿娟說“它最近鬨小性,洗到一半自己停”。
她坐在工位上,把錄音一段段聽,發現一個規律:所有“情緒詞”都對應具體行為。
響三聲以上——煩躁
拍機殼後啟動——被喚醒感
洗到一半停機——運行中斷焦慮
她拉了個表,標出每個詞出現的頻率和觸發場景。算下來,76的客戶在沒人引導的情況下,主動用情緒化語言描述機器狀態。
她把表發到群裡,標題寫:“行為情緒映射初稿”。
小王回得最快:“陳姨那句‘它不想乾了’,建議加進話術庫,叫‘職業倦怠型機器’。”
老黃回了個字:“準。”
劉好仃看到消息時,正在玻璃窯邊巡檢。他掏出手機,點開小李發的表,一條條往下看。看到“76客戶自發使用情緒詞彙”那行,他停下腳步,把手機塞回兜裡,抬頭看了眼窯口的火光。
下午兩點四十,休息室。
四個人又湊齊了。小李帶了打印版模型表,老黃拿著檢測記錄,小王拎著三杯涼茶。
劉好仃沒急著說話,先從包裡掏出便簽本,翻到一頁,上麵貼著客戶原話。他指著其中一條:“它要是能說話,得謝謝你們。”
他在下麵寫:“我們替它記著呢。”
然後他把本子合上,放在白板前。
“三天。”他說,“三家,三台機器,三套數據。”
他拿起記號筆,在白板上寫三行:
客戶說了,機器有脾氣
老黃測了,數據能抓到
小李理了,情緒能翻譯
寫完,他轉身:“這不叫成果,什麼叫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