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測試台的綠燈拍了三下,燈沒滅,也沒閃,還是穩穩地亮著。他鬆開手,轉身去翻桌上的記錄本,紙頁邊角卷著,墨跡有些暈開,但數字清清楚楚。五輪測試,三百多個小時,就堆在這幾本子上。
小李趴在另一張桌上,頭發亂糟糟的,眼睛底下兩片青。她聽見翻紙聲,頭都沒抬:“最後一次延遲是0.6秒,和前兩次一模一樣。”
“不是誤差。”劉好仃說,“是規律。”
小王從椅子上彈起來,揉了揉脖子:“那咱們是不是可以寫報告了?就說‘基本穩定,偶發延遲’?”
“不行。”劉好仃把本子往桌上一放,“報告不是寫給上麵看的,是寫給我們自己看的。咱們得知道它哪疼,不能光說它還活著。”
老黃蹲在測試台旁邊,正用鑷子夾出一塊模塊的散熱片,聽了這話,頭也不抬:“疼在芯片上,熱散不出去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框,“現在不是修燈,是修反應。它腦子熱了,慢了,咱們得讓它冷靜。”
小李終於抬起頭:“那咱們先理數據。五輪下來,記錄太亂,手寫的、電子的、還有小王拿手機拍的,格式都不一樣。”
“那就統一。”劉好仃把u盤插進電腦,“按三個軸來:環境、次數、延遲。環境分三類——潮濕、油汙、電壓跳;次數從零到兩百;延遲精確到毫秒。誰的數據誰認領,錯了重來。”
小王咧嘴:“我那幾頁字是潦了點,但數沒錯。”
“數沒錯,可你寫‘好像慢了’‘差不多’,這種詞不能進報告。”劉好仃點開表格,“咱們要的是‘0.6秒’,不是‘好像’。”
小李笑了一聲:“我昨晚已經把電子表拉出來了,就差補上最後一輪的手動計時。”
“補。”劉好仃說,“少一秒都不算完。”
老黃把五塊模塊拆開,排成一排,挨個檢查焊點和線路。“線沒斷,焊沒裂,電源芯片也沒燒。”他一根根數著散熱鰭片,“就是積熱太狠,最後一次測完,芯片背麵溫度計顯示71c。”
“臨界是75。”劉好仃看著溫度曲線圖,“它卡在邊緣,沒掉下去,但也沒力氣快起來。”
“所以不是壞。”小李說,“是累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它不是不想乾活,是乾得太久,喘不過氣。”
小王撓頭:“那咱們加個風扇?小的,就指甲蓋大那種。”
“先不急。”劉好仃把白板擦了,“現在不是想怎麼修,是想它到底哪出了問題。咱們得先搞明白,再動手。”
“可問題不就是熱嗎?”小王不解。
“熱是現象。”劉好仃說,“問題是,為什麼它一熱就反應慢?是設計問題,還是材料問題?是軟件卡了,還是硬件扛不住?咱們得一個個排除。”
小李打開筆記本:“我昨晚做了個初步歸因表,列了五個可能:按鈕接觸不良、線路老化、信號乾擾、軟件延遲、芯片過熱。”
“好。”劉好仃說,“現在咱們一個個試。”
他調出三段視頻,都是第一百五十次啟停時燈延遲亮起的畫麵。畫麵左側是秒表,右側是萬用表電壓曲線。
“看。”他指著屏幕,“每次按按鈕,電壓都立刻跳上來,說明輸入信號正常。按鈕沒問題。”
小王湊近:“那線路呢?會不會中間有地方鬆了?”
老黃搖頭:“我拆過三次,接頭都壓死了,沒虛焊。”
劉好仃繼續放視頻,同時調出溫度曲線。“再看這個——每次延遲前,模塊外殼溫度都超過68c。而且,前兩次測試之間,我們讓它休息了兩小時,第三次我們隻歇了四十分鐘,結果第三次延遲來得更快。”
“散熱恢複不夠。”小李說。
“對。”劉好仃圈出幾組數據,“它不是一次熱懵的,是前一次的熱沒散完,下一次又來了。熱累積,導致芯片降頻。”
“所以是芯片扛不住高溫?”小王問。
“不一定。”老黃說,“也可能是散熱材料導熱太差,熱量傳不出去。”
“那就得查材料。”劉好仃說,“老黃,你手頭有沒有不同導熱係數的墊片?咱們比一比。”
“倉庫有幾種舊料。”老黃點頭,“還能找找報廢設備上的散熱片。”
“先不換。”劉好仃說,“咱們先確認,是不是隻有這一種情況會出問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