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燈還亮著,劉好仃沒再按第二次。他退後半步,把測試台讓給小李。她剛睡了四十分鐘,眼睛還是腫的,但手穩,把u盤拔下來,插進自己的筆記本。
“數據我重新歸過一遍,”她說,“三輪‘潮濕+低壓+連續啟停’的測試,延遲都出現在第147到150次之間,溫度曲線完全重合。”
老黃蹲在台子底下,手裡捏著一塊拆下來的散熱片,翻來翻去地看。“焊點沒裂,線路也沒虛,就是熱得快,散得慢。”他抬頭,“這殼子像裹了棉襖,熱氣悶裡頭出不來。”
小王站在白板前,拿筆在“啟動延遲”下麵畫了個圈,又畫了個風扇的符號。“咱們加個主動散熱唄?指甲蓋大的小風扇,淘寶三十塊包郵,裝上去,呼呼地吹,立馬降溫。”
“沒電給它吹。”老黃頭也不抬,“模塊靠設備供電,豆漿機一關,風扇也歇。你讓它熱著等涼,還不如讓它少熱一點。”
“那也不能靠祈禱降溫啊。”小王把筆一扔,“咱們總不能讓客戶每次用完都拿風扇對著吹吧?”
劉好仃沒說話,走回桌邊,打開投影。屏幕上跳出一張圖表,標題是“熱響應分析模型v1”。他點播放,一條紅線從室溫緩緩爬升,到68c時開始波動,150次啟停後,陡然拉出一段斜率變緩的曲線。
“看這兒。”他用手指圈住那個點,“每次啟動,芯片都在消耗能量,熱量一點一點堆上去。休息時間不夠,熱沒散完,下一次又來。它不是壞,是沒喘過氣。”
“跟人熬夜一樣。”小李說,“第二天鬨鐘響了,身體知道該起,腦子還沒醒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它卡在‘知道’和‘動’之間。”
小王撓頭:“那咱們是讓它彆熬夜,還是給它喝咖啡?”
屋裡靜了一秒,老黃哼了一聲。
劉好仃笑了:“咱們先彆想怎麼救,先想怎麼防。”
他拿起筆,在白板上寫下三行字:
熱從哪兒來?
熱往哪兒去?
怎麼讓它少來、快去?
“咱們已經知道它會熱,也知道熱到68c就開始慢。”他轉過身,“現在得定個計劃,不是修修補補,是係統性地改。”
小李打開文檔:“我這邊可以調啟動邏輯。比如,當檢測到模塊溫度超過65c,就降低首次響應負載,相當於‘輕啟動’,減少瞬間發熱。”
“這招行。”老黃點頭,“先讓它喘口氣,再乾活。”
“那硬件呢?”小王問,“咱們是換材料,還是改結構?”
劉好仃調出測試視頻,畫麵裡是最後一次啟停,萬用表顯示電壓正常,但信號燈遲了0.6秒。“咱們再看一遍。”他按下暫停,“外殼燙手,內部芯片積熱,說明熱量傳不出來。問題不在芯片,也不在電路,而在散熱路徑斷了。”
“導熱墊太差。”老黃說,“廠裡這批模塊用的都是普通矽膠墊,導熱係數不到1.5。我以前拆過進口設備,人家用石墨墊,能到5以上。”
“倉庫還有沒有老設備上的散熱片?”劉好仃問。
“有。”老黃站起身,“報廢的激光頭、舊電源模塊上都有,材料不一樣,可以拆下來試試。”
“那就試。”劉好仃拿起記事本,“三天內,咱們要拿出三套可行方案。老黃牽頭,小王配合,拆三類舊件,測導熱效率,做對比報告。”
“風扇呢?”小王還不死心。
“先放一放。”劉好仃說,“主動散熱要額外供電,咱們現在沒條件穩定供電。先靠材料,把被動散熱做到極致。”
“那軟件呢?”小李問,“我能同步改算法嗎?”
“當然。”劉好仃看著她,“你那邊48小時內出仿真數據,驗證‘熱態輕啟動’能不能把延遲壓到0.3秒以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