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燈又閃了一下,這次連亮都懶得亮了。
劉好仃把複位鍵按住三秒,鬆開,盯著測試台上的讀數。0.31秒延遲。比剛才還慢。他沒說話,轉身把桌角那個舊模塊拿起來,擰開底蓋,手指蹭了蹭導熱墊邊緣。灰黑色的油泥粘在指腹上,像熬了十年夜的肝。
“這玩意兒撐不了三天。”他說。
話音落,倉庫那邊已經響起了扳手磕鐵架的聲音。
老黃蹲在報廢區第三排,手裡捏著一塊從舊激光頭拆下來的銅片,正用砂紙一點點磨邊緣。小王在旁邊舉著酒精瓶,每磨幾下就噴一下,白霧騰起來,嗆得人直眨眼睛。
“這層氧化得跟牆皮似的。”小王抹了把臉,“不磨乾淨,測出來全是假數。”
老黃沒應聲,把銅片夾進測溫夾具,另一頭接上加熱台。溫度升到60c,紅外槍掃過去,表麵讀數跳了幾下,穩在67.2c。他記下數據,換上第二塊——鋁基散熱片,廠裡老款電源上拆的,背麵還貼著泛黃的標簽。
“導熱係數2.1。”小王念出來,寫在本子上,“比原裝那塊強一點,但離石墨墊差遠了。”
第三塊是石墨殘片,從進口設備主板上撬下來的,薄得像紙。老黃動作放輕,生怕一碰就碎。加熱到60c,表麵溫度隻比環境高4.3度。
“4.8。”小王吹了聲口哨,“這玩意兒要是能批量用,咱們直接起飛。”
“飛不了。”老黃把片子翻過來,指著中間一道裂痕,“這種材料脆,一震就斷。裝菜市場豆漿機上,三天就得報廢。”
“那咱們就彆想一步登天。”小王合上本子,“先找能用的,再找好用的。”
兩人收拾工具,抱著三塊樣品回車間。測試台前,小李的電腦正跑著仿真。屏幕上一條溫度曲線緩緩爬升,到65c時,程序自動切換啟動模式,響應時間從0.6秒壓到0.28秒。
“成了?”小王湊過去。
“剛調好。”小李揉了揉眼角,“之前模型沒算熱衰減,‘輕啟動’總晚半拍。現在加了個衰減函數,溫度一掉就開始預判,像人打哈欠前就知道要困了。”
“那你這程序,能不能認出哪種散熱片配哪種啟動節奏?”老黃把三組數據遞過去。
小李接過來掃了一眼,敲鍵盤調出對比圖。“鋁片升溫快,降溫也快,適合頻繁輕啟;銅片穩,但熱起來難散,得拉長休息間隔;石墨片……太嬌氣,程序得專門伺候。”
“咱們又不是開養老院。”小王笑,“得讓它乾活,不是養它。”
劉好仃這時候從資料櫃回來,手裡多了張a4紙,上麵印著模塊內部結構圖。他鋪在桌上,拿紅筆圈出導熱路徑:“熱從芯片來,往外殼去,中間就靠這層墊子傳。現在問題是,墊子老了,路堵了。”
“換新的不就完了?”小王說。
“新墊子導熱係數不到2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咱們得想辦法,讓舊路跑新車。”
他轉身從抽屜裡拿出那塊舊導熱墊,又抽出兩片新鋁片,夾在中間,用夾子固定。放進測試台模擬環境,加熱到60c,紅外槍掃過去,表麵溫度比單獨用舊墊低了8度。
“3.0。”小王念出讀數,眼睛亮了,“這組合能打。”
“成本呢?”劉好仃問。
“鋁片是邊角料,導熱脂倉庫還有庫存,算下來一塊模塊多花不到兩塊錢。”小王掰手指,“比換石墨墊便宜十倍,比加風扇省電,還不用改電路。”
老黃點頭:“結構也不用動,拆殼、換墊、裝片,三分鐘搞定。”
小李盯著數據看了一會兒:“我這邊程序也能適配。隻要散熱係數在2.5以上,‘輕啟動’就能壓住延遲。”
“那就這麼定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三層結構:底層鋁片導熱,中間高導熱脂,頂層薄銅片均溫。下麵寫一行字:低成本被動散熱+動態啟動邏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