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燈亮了,劉好仃沒鬆手,手指在複位鍵上多壓了兩秒。他盯著計時器,等下一組數據跳出來。0.28秒,和剛才一樣。他這才把模塊推到測試台最左邊,拿筆在標簽上畫了個勾。
五台樣機,從昨晚十一點半開始跑,到現在已經三十六小時。屏幕上六條曲線並排爬行,溫度、電壓、響應時間,全都穩在綠區。小李坐在電腦前,每隔十分鐘點一次保存,順手把咖啡杯往邊上挪了挪,免得碰倒。
“第三台有點飄。”她忽然說。
劉好仃湊過去,看到那條延遲曲線在四十八小時標記處輕輕抖了一下,0.31秒,持續不到三秒又回來了。他眯眼看了兩遍回放,沒發現操作異常。
“拆看看?”小王從裝配台抬起頭。
“先查日誌。”劉好仃調出溫控記錄,放大那段時間的數據流。環境溫度從24c升到27c,波動不大,但鋁片和導熱脂之間的接觸麵顯示有輕微熱阻增加。他拖動進度條,找到波動起點,正好是空調切換製冷模式的瞬間。
“風一停,殼子散熱慢了半拍。”他說,“夾層有點脹縮,沒事。”
小李立刻打開仿真模型,把環境擾動加進去跑了一遍。新曲線出來,和實測幾乎重合。她鬆了口氣:“界麵微分離,熱阻上去了不到0.15,不影響整體傳導。算正常波動。”
老黃走過來,戴上手套,親手把第三台樣機拆開。鋁片沒鬆,導熱脂也沒乾,接口乾淨得像剛裝好。他擰緊螺絲,重新裝回去,放回測試位。
“能扛住就行。”他說,“咱們廠裡機器一開,夏天車間三十八度,這點波動算溫柔。”
劉好仃點頭:“留著數據,不刪。真問題也好,虛驚也罷,都記著。”
接下來三十六小時,沒人再提那0.3秒。五台樣機從滿負荷啟停到間歇運行,從常溫到模擬高溫高濕,一路跑到底。最後一輪結束時,小李導出全部數據,眼睛都直了。
“延遲平均0.27秒,最低0.26,最高0.29,全在預設區間。”她念完,自己先笑了,“以前那批,光一個‘偶爾不靈’就能卡我們三天。”
“散熱呢?”劉好仃問。
“芯片表麵溫度最高66.8c,比改進前低了14度。外殼摸著溫的,不燙手。”她切到柱狀圖,“熱傳導效率提升120,誤差不到3。”
老黃湊近看:“零故障?”
“七十二小時,一萬四千七百次啟停,沒一次失靈。”小李把圖放大,“綠燈亮得跟鬨鐘似的,準得很。”
小王在旁邊翻舊記錄:“上個月這批模塊的故障率是6.8,光返修工時就花了三百多小時。”
“現在呢?”劉好仃問。
“現在?”小王一拍桌子,“這五台要是全換上,一年省下的電費和維修費,夠買輛電動車了。”
劉好仃沒笑,走到白板前,拿起記號筆。他把“v2實裝”四個字圈起來,下麵畫了三條橫線:延遲、散熱、故障率。每一項後麵都填上新數據,字寫得工整,像貼標簽。
“不是我們多聰明。”他說,“是它終於不用硬扛了。”
小李把三組數據整理成對比圖:舊模塊的曲線像鋸齒,上上下下;新樣機的則像拉直的繩子,平平整整。她順手加了個小標簽:“讓它學會不累。”
“這句得留著。”小王說,“貼測試區牆上。”
老黃沒說話,抱著五台樣機挨個檢查。螺絲緊,接口牢,散熱片沒鬆動,導熱脂也沒溢出。他拿起第一台,按下測試鍵,綠燈亮,0.27秒。
“裝配流程真能照著走?”他問小王。
“不信你考我。”小王站起來,比劃著,“第一步,斷電拆殼;第二步,酒精擦芯片;第三步,塗脂、上鋁片、壓銅片;第四步,擰螺絲,對角緊;第五步,通電測試;第六步,貼標入庫。全程六步,十分鐘搞定。”
老黃點頭:“那要是新來的,沒碰過這玩意兒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