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在褲兜裡震了一下,劉好仃沒掏。他正蹲在東區包裝台邊上,看小李往新本子上貼第三十七張便簽。紙角有點卷,她用指甲輕輕壓平。
“這客戶說‘上次你們記得我不要泡沫墊,這次也彆放’。”小李念完抬頭,“連續兩單提同類要求,算不算高潛力?”
老黃在旁邊擰螺絲,聽見了,手一頓:“你們現在是給客戶發獎狀?”
“是算賬。”劉好仃這才掏出手機,解鎖,翻出小李昨晚整理的月度記錄表,“過去一個月,備注特殊要求的客戶有十二個,八個人回頭了。”
班組長湊過來掃了一眼:“複購率八成三?平時才五成出頭。”
“還不止。”劉好仃從文件夾裡抽出一張破損登記單,“上個月東線發佛山那批貨,邊角劃傷三塊,賠了四百二。客戶當時寫了‘彆用舊箱’,沒人看見。”
小李接話:“現在輪值專崗每天盯留言,提前換了加厚箱體。這周同線路零破損。”
老黃把扳手往工具袋裡一塞:“所以你們的意思是,多看兩眼手機,就能少賠錢?”
“不止是看手機。”劉好仃翻開手感檔案,翻到張建軍那頁,“他三年零裂片,靠的是手穩。咱們現在做的,是把客戶的嘴,變成另一雙眼睛。”
班組長摸著下巴:“可這雙眼睛,得有人一直睜著。小李值崗還能記,其他人忙起來,誰顧得上?”
“所以不能靠人盯人。”劉好仃從包裡抽出一張草紙,上麵畫了三欄,“我這幾天琢磨了個打分法。”
小李湊近看:“行為頻率、信任信號、反饋深度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拿筆點著第一項,“一個月內提過兩次以上要求的,加一分;點名要某條產線的,加一分;留言裡帶‘希望’‘記得’‘下次’這種詞的,再加一分。”
老黃哼了一聲:“搞評分,下一步是不是要發錦旗?”
“不是評先進。”劉好仃把草紙往桌上一攤,“是篩重點。總不能一百個客戶都當vip伺候,咱們產線又不是茶館。”
班組長盯著那張紙看了會兒:“這三項,能進係統做標記嗎?輕量的,不走正式流程。”
“可以。”小李點頭,“我今晚就能加個隱藏標簽,隻有輪值專崗和排產能看到。”
“那就先試五個人。”劉好仃翻開本子,挑出五張便簽,“張建軍、東莞老王、惠州阿陳、中山李總、佛山那個說‘彆忘了我提過的事’的。”
老黃瞥了一眼:“全是常客。這不叫篩選,叫挑熟人。”
“熟人為什麼熟?”劉好仃反問,“因為他們提得多,我們回得快,回得準。現在要做的,是把這份準,提前一步。”
“提前?”班組長皺眉,“你是說,他們還沒下單,咱們就猜他們要什麼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拿起紅筆,在草紙背麵寫:
“客戶a,連續三單備注‘防刮膜’——下次可主動問:‘還按老標準貼嗎?’”
“客戶b,曾補單一箱——下次排產鬆時,可提醒:‘您常訂的型號現在有空檔’。”
小李念完笑了:“這不跟老店夥計招呼熟客一樣?”
“就是這個意思。”劉好仃收筆,“咱們廠沒推銷員,也沒客服部,能靠的,就是生產前那幾步動作——貼膜、封箱、回消息。這些事做在前頭,比降價管用。”
老黃還是搖頭:“服務再好,單價沒變。你們這是白乾活。”
“真白乾?”劉好仃從抽屜裡拿出一張彙總表,“過去半年,因溝通漏項導致的返工、換貨、賠付,加起來兩萬三。”
他頓了頓:“這一個月,試點客戶零返工,包裝材料省了三千,破損賠付省了四千。”
班組長算得快:“省了七千,接近損失的三分之一。”
“這不是省錢。”劉好仃指著表上一條折線,“是把本來要漏的,撈回來了。客戶願意說,我們能聽,聽懂還能做——這本事,彆人抄不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