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黃的話音剛落,錄音筆的紅燈還亮著,小李的手指已經點開了音頻剪輯界麵。劉好仃沒急著說話,而是走到檢測台前,把昨晚打印出來的客戶行為報表又攤了一遍。班組長站在他旁邊,盯著“停留時長8分12秒”那行字看了兩秒,嘀咕了一句:“比刷短視頻還久,看來是真聽進去了。”
“聽進去了,不等於買賬。”劉好仃用筆尖敲了敲紙麵,“但至少,門縫開了條縫。咱們得把話說得更準一點。”
小李抬頭:“您意思是,不能隻講一套話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把筆放下,“老黃講的那三筆賬,句句是實。可小廠老板一聽‘十四塊’就上心,大廠采購聽了隻當是段子。人不一樣,耳朵也不一樣。”
班組長皺眉:“那現場咋辦?總不能背三套詞,見人說一套吧?”
“就得這麼辦。”劉好仃從工裝口袋掏出那張被翻得起了毛邊的筆記本,翻到一頁畫著三個圈的草圖,“咱們分三類:一種是小廠老板,自己管賬,片片算錢;一種是大廠品控,認流程、看標準;還有一種是經銷商,關心的是終端會不會翻臉索賠。同樣的事,三種說法。”
小李眼睛一亮:“我可以把數據拆出來,做三版ppt。”
“不光是ppt。”劉好仃指了指牆上貼著的“手感三招”,“話術也得分。比如‘洗手’這招,對小廠就說‘手乾淨,少賠錢’;對大廠得講‘操作規範前置,降低人為變量’;經銷商那邊,直接說‘減少客訴源頭,維護品牌口碑’。”
班組長聽得直點頭:“這麼一分,確實對得上路子。可……老黃能講這些文縐縐的詞嗎?”
老黃一直沒吭聲,這時抬了抬頭:“我不用講那些。你們讓我講啥,我就講啥。隻要說的是實情。”
劉好仃笑了:“你講的就是最好的。我們不讓你背稿,是讓你的話,變成彆人的賬本。”
小李立刻打開電腦,調出模板,邊改邊念:“小廠版——‘每百片少誤判三次,節省工時費三十五元,按年產量算,省下一台空調外機錢’。”
班組長笑出聲:“這比說良率提升2.3管用多了。”
“大廠版呢?”劉好仃問。
“這裡。”小李切換頁麵,“‘連續21天無重大漏檢,係統預警與人工複核一致率達91.3,符合iso9001過程控製要求’。再配上咱們的檢測日誌截圖,夠硬。”
“經銷商版呢?”
“這個更直接。”小李點開第三頁,“‘近兩周客戶反饋零震紋投訴,預估減少售後賠付約八千元’。再加一句老黃的原聲——‘這片子要是出去了,人家肯定找上門’。”
班組長拍了下桌子:“這話說得,比合同還嚇人。”
劉好仃點點頭:“就這三套。明天早會,咱們先內部過一遍。誰接待誰用哪套,不準混。”
小李突然想起什麼:“要不要在看板上也分個類?掃碼的人,能自動匹配?”
“技術上還做不到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但我們可以讓所有人,都看到最想看的數字。”
他轉身走到電腦前,指著屏幕上跳動的良率曲線:“現在看板隻顯示‘合格率98.7’,誰看得出這背後省了多少錢?”
“我加個模塊。”小李說,“‘今日累計節省成本’,實時更新。”
“行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按咱們廠的平均成本模型算,每片玻璃兩塊八,廢一片,加上工時、返工、運輸,至少賠五塊六。這個數,得打上去。”
班組長掏出計算器按了幾下:“昨天空白班,良品多出三十七片。”
“那就是兩百零七塊兩毛。”小李飛快輸入公式,“係統可以自動抓數據,每小時更新一次。”
“不光是數字。”老黃忽然開口,“加一句人話。”
三人都轉頭看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