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加個冰櫃,夏天能喝上冰綠豆湯!”
劉好仃站在邊上,聽著,笑出了皺紋。他知道,當大夥兒開始琢磨“省出來的錢怎麼花”,這事兒就算真落地了。不再是上麵推的活,是大家自己的事。
小李在電腦前改著算法。她發現,雖然“今日節省”數字在漲,但更新太慢,客戶第二次來,數字變化不大,容易覺得“也就這樣”。她把“累計節省”拆了,改成“每小時新增節省”,再加滾動條,數字像心跳一樣跳動。
當天下午,又來了一撥人。是本地一家連鎖門窗廠的老板,帶著徒弟。
掃碼後,頁麵跳轉到“小廠版”,大字彈出:“每百片少誤判三次,節省35元。”徒弟看了直搖頭:“三十多塊,有啥意思?”
老板沒說話,盯著滾動條看。三分鐘後,數字跳了一下:+28.4元。
“剛這會兒,又省了二十多?”他問。
“一小時算的。”小李說,“您來這十分鐘,咱們廠省了九塊六。”
老板抬頭:“九塊六?那按一天算,能省多少?”
“按今天產量,大概兩千出頭。”劉好仃接過話,“夠給全班買兩箱飲料,外加一箱備用膠條。”
老板笑了:“這賬,我聽得懂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他徒弟也湊過來:“那要是我們廠也上這套,能省多少?”
“得看你們的廢品率。”小李打開模擬器,“輸入你們的數據,我給您算。”
老板掏出手機,翻出上個月的損耗表。
劉好仃沒插話,隻看著小李在屏幕上敲數字。他知道,當客戶主動掏出自家數據來算賬,牆就徹底倒了。
傍晚收工前,小李導出最新數據:今日掃碼14次,平均停留8分42秒,最長一次11分16秒,用戶反複點擊“成本拆解”模塊,還給看板拍了三張照片。
她把結果發給劉好仃。
他站在看板前,看著滾動條又一次跳動:+41.2元。老黃的錄音準時響起:“今天省的這二百三,夠給全班加個硬菜。”
班組長路過,聽見了,笑罵一句:“你這聲音,比鬨鐘還準時。”
“就是要準時。”劉好仃說,“錢是活的,話也得跟著活。”
他轉身回工位,翻開本子,寫下一行字:“分著講,才能一起算。”
小李走過來,問:“下一輪,還加不加新話術?”
“不急。”他合上本子,“先讓這三套,講到他們耳朵裡長繭。”
老黃站在檢測台前,伸手摸了摸剛下線的一片玻璃。指腹劃過邊緣,微微一頓。他沒說話,但手已經伸向標記筆。
小李看見了,輕聲問:“怎麼了?”
老黃在玻璃上寫了個“複”字,抬頭說:“這片,底下有震,得再看。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