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震了一下,小李低頭看,屏幕亮著:“試驗線運行71小時58分,累計下線219片,發現潛在缺陷2片,係統漏報1次。測試即將結束。”
劉好仃正把最後一片帶微裂的玻璃放進標本盒,聽見提示音,手頓了頓。他沒抬頭,隻說:“記下來,時間定在0617。”
小李點了確認,又補了一句:“係統自動歸檔了,數據都存好了。”
“存好不如對好。”劉好仃合上盒子,往看板走,“現在不是收工的時候,是開始的時候。”
老黃蹲在角落擰水杯蓋子,聽見這話,抬眼:“你還想咋開始?玻璃裂了,數據漏了,人熬了三天,總得喘口氣吧。”
“喘可以,躺不行。”劉好仃把合賬本攤開,“咱們花了三天讓問題自己走出來了,這時候閉眼,等於白跑一趟。”
班組長剛換完工裝回來,聽見動靜也湊過來:“你說咋對?小李的係統記秒,老黃的本子記整點,我這邊寫的是‘濕度大了’‘溫度跳了’,連格式都不一樣,咋比?”
“格式不一樣,事是一樣的。”劉好仃翻開本子,指著一行,“都記得0617出了問題玻璃,對吧?那就從這兒倒推。咱們不比誰寫得好看,比誰記得準。”
他抽出三張紙,分彆標上“係統”“實測”“日誌”,在每張紙上從0417開始,每半小時一格,填進對應數據。
小李看著他寫,忽然明白了:“你是要拉一條時間軸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不靠誰的記憶,也不靠誰的係統,咱們自己搭個尺子,量一量到底差在哪。”
老黃沒說話,但放下水杯,走過來蹲下,指著自己那本:“0530,我記了‘邊緣溫差感明顯’,是不是那會兒就開始不對了?”
“就是那會兒。”小李調出後台曲線,“0528,濕度從82衝到86,溫度穩在38.5,但波動開始變大。”
班組長也湊近:“我這會兒記的是‘銅管有嘶聲’,聽著像氣壓不穩。”
劉好仃把三件事寫進同一格:“0530,濕度上升,溫差初現,設備異響。不是巧合。”
他抬頭:“再往前推,有沒有更早的信號?”
小李滑動屏幕:“有。0452,環境預警彈了一次窗,但沒觸發停機。我以為是誤報,就沒管。”
“你不管,裂紋管你。”老黃嘀咕一句。
“不是係統失靈。”劉好仃盯著那條記錄,“是它想報,但沒人讓它大聲喊。”
“啥意思?”班組長問。
“警報分兩種,一種是‘你看一眼’,一種是‘趕緊停’。”劉好仃指著程序界麵,“這個預警,隻配‘看一眼’。可我們得讓它知道,有些情況,必須‘喊破喉嚨’。”
小李愣了下:“你是說……邏輯沒設死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機器不傻,是咱們沒教它什麼時候該急。”
他轉頭看老黃:“你手裡的尺子不會騙人,可你也不可能24小時摸玻璃。咱們要做的,不是讓機器比你準,是讓它在你不在的時候,也能替你喊一聲。”
老黃沉默一會兒,從兜裡掏出檢測儀:“那現在呢?現在能改?”
“能。”小李已經打開編輯界麵,“我把環境預警和應力報警聯動,隻要同時觸發,自動停機,強製複檢。”
“改完彆馬上上線。”劉好仃說,“先跑模擬。把這三天數據倒進去,看它會不會在0617之前拉閘。”
“行。”小李點頭,“我十分鐘就能跑完。”
“不急十分鐘。”劉好仃合上本子,“急的是,咱們得搞清楚,除了這一處,還有沒有彆的盲點。”
班組長一拍大腿:“你是說,可能還有咱們沒看見的漏?”
“測試的目的,就是找漏。”劉好仃說,“現在咱們知道係統會漏報一次,就得問自己,還有沒有第二次?”
小李敲著平板:“我可以把所有報警點都拉出來,和老黃的抽檢記錄對一遍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遞過筆,“你查係統,老黃查手記,班組長核日誌。三方分開查,查完再碰。”
三人各自坐下,低頭忙活。車間安靜下來,隻有鍵盤聲、翻紙聲、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。
半小時後,小李抬頭:“除了0617那次,其他報警都對上了實測結果。係統沒再漏。”
老黃合上本子:“我這邊也對完了。那天一共九次抽檢,係統報了八次異常,有一次是我自己發現的微裂,但係統沒報——就是0617那片。”
“那就是唯一一次。”班組長說,“問題出在邏輯上,不是係統壞了。”
“不是壞了,是沒長大。”劉好仃在本子上畫了張圖,“良率曲線平,溫濕度曲線抖,缺陷分布集中在高濕段。說明啥?說明咱們的改進,在正常環境下穩,在極端環境下,差一口氣。”
“一口氣?”小李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