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日誌本翻到新一頁,筆尖懸在紙麵上方,沒急著寫。窗外那輛叉車早就走了,牆上的光縫也消失了。他低頭看了看,三道橫線已經畫好,和往常一樣整齊。
他合上本子,起身走向調試間。小李正蹲在終端前敲代碼,老黃坐在角落擦工具,班組長在翻回訪記錄。沒人說話,但氣氛不像昨天那麼緊繃了。
“數據跑完了嗎?”劉好仃站到小李身後。
“剛出第一輪。”小李頭也不抬,“優化後的三周數據,跟之前三個月做了對比。”
“彆光看漲了多少。”劉好仃掏出紅筆,“把舊表上的‘谘詢量增長率’‘點擊峰值’這些劃掉。”
小李愣了下:“全刪了?”
“不是刪,是換。”劉好仃在紙上寫下三行字:
操作節奏穩定性指數
客戶主動調用頻次
階段躍遷率
“這仨能看出來啥?”老黃抬頭,“工人又不考試,還打分?”
“不是打分,是看順不順。”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“以前客戶開機要停頓、要翻手冊、要打電話問,現在呢?動作連了,心也定了。這不是快慢的事,是敢不敢伸手。”
班組長合上本子:“我昨天回訪東莞李工,他說現在開機‘像穿回自己的工裝鞋’。”
老黃哼了一聲:“鞋還能自己長腳?”
“能。”劉好仃沒笑,“穿久了,鞋知道你哪隻腳歪,哪步容易絆。咱們這係統,也得變成那雙鞋。”
小李忽然抬頭:“可後台數據顯示,有些客戶使用頻次上去了,錯誤回退也多了。這算進步還是退步?”
“問得好。”劉好仃拉過椅子坐下,“得看錯的是啥。要是反複改參數,那是不信;要是試新流程時點錯了又回來,那是想用,隻是還不熟。”
“那叫探索性錯誤。”小李眼睛一亮,“和恐慌性錯誤不一樣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人動手,是因為心裡有底。手亂動,才是真慌。”
老黃放下抹布:“可你們這些詞兒太虛。啥叫節奏穩定?我看機器不出毛病就叫穩定。”
“我給你看個例子。”劉好仃讓小李調出東莞李工的操作記錄。
屏幕分成兩欄。左邊是優化前:登錄→停頓148秒→手動設置三項參數→中途退出一次→重新進入→完成。右邊是優化後:登錄→直接點擊“熟手版”→流程自動加載→用時3.2秒。
“他以前換模要磨蹭兩分半。”劉好仃指著時間軸,“現在連猶豫都沒有。”
班組長輕聲說:“我問他為啥變這麼快,他說‘反正它記得我的習慣’。”
老黃盯著屏幕看了半晌,忽然說:“這話聽著……有點暖。”
“本來就是人和機器的事。”劉好仃說,“咱們不是教人適應機器,是讓機器記住人。”
小李開始重構數據標簽,老黃默默掏出本子記下幾個字段名,班組長則重新整理回訪分類。沒人再問“這有用嗎”,而是低頭忙自己的事。
半小時後,小李抬起頭:“二十個典型用戶軌跡標完了,信心曲線圖畫出來了。”
劉好仃走過去。圖上是一條緩緩上揚的折線,前段平緩,中段波動,後段持續爬升。標注顯示:觀望期客戶占比從67降至39,試探期向依賴期遷移率達51。
“整體在往前走。”班組長說,“但還有不少人卡在中間。”
“正常。”劉好仃指著幾個波動點,“換材料、換班次、新工人上機,都會讓他們退回去一步。關鍵是,他們還能再往前邁。”
老黃忽然問:“那要是以後又慢了呢?誰來管?”
“我們。”劉好仃說,“隻要他們在用,我們就得跟著調。”
“可你們天天盯著數據,不累?”老黃皺眉。
“累。”劉好仃承認,“但比瞎指揮強。以前是等出事才動,現在是看出苗頭就扶一把。”
小李插嘴:“就像教人騎車,不能光說‘彆倒’,得在他歪的時候扶一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