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調風再次吹起,圖紙的一角輕輕翹起。劉好仃抬手按了下去,指尖在紙麵滑了半寸,確認膠帶粘牢。
他轉身拉開辦公椅,坐下,打開電腦。屏幕亮起,登錄內部係統,點進客戶反饋後台。頁麵加載出來,首周數據已經歸檔:谘詢量137條,訂單21筆,轉化率不到16。他盯著數字看了三秒,鼠標滾輪往下拉,一條條翻看原始留言。
小李端著水杯從仿真台走過來,探頭看了一眼,“頭三天就爆了五十多個問題,我以為大家會問技術細節,結果都在問‘能不能裝得上’。”
“說明我們講的,不是他們想聽的。”劉好仃把屏幕轉向小桌方向,“都過來,看一眼。”
老黃從牆邊走過來,手裡還捏著剛打印的谘詢摘錄單。新人甲抱著筆記本從財務區小跑進來,發帶鬆了一邊。
四人圍在小桌旁,投影儀亮起,三組圖表依次浮現:谘詢分類餅圖、訂單時間軸、高頻問題詞雲。
“散熱快、自己扛、能預警——這三句話確實傳出去了。”劉好仃指著詞雲中心,“但‘適配’‘老機器’‘會不會壞’這些詞,也頂上來了。”
新人甲翻了翻自己的記錄本,“有十二個人問,換了新模塊,原來的支架能不能用。還有人問,裝上去後要不要改線路。”
“這不是技術問題,是信任問題。”老黃把摘錄單拍在桌上,“他們怕換了新東西,反倒惹出新麻煩。”
小李撓頭,“可我們圖解裡畫了安裝對比啊,還標了尺寸兼容範圍。”
“你畫的是理想狀態。”劉好仃點開一條谘詢記錄,“這位客戶說:‘我這台機器是2014年的,外殼都鏽了,你們那圖看著乾淨,但我這兒全是油泥。’”
桌上安靜了一瞬。
“所以,不是他們看不懂,是他們不敢信。”劉好仃合上投影遙控,“我們講的是進步,他們想的是風險。”
新人甲低聲說:“那……要不要加個‘適配自查表’?比如列幾個老型號,直接告訴他們能不能裝。”
“可以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得先搞清楚,到底哪些問題最常被問。”
他打開日誌本,翻到空白頁,寫下第一行:“客戶疑慮分類”。
“第一類,適配性。”他抬眼,“多少人問老設備裝不上?”
新人甲快速翻本子,“截止昨天,三十七條明確提到機型老舊、結構不匹配。”
“第二類,耐久性。”劉好仃繼續寫,“擔心新結構撐不長的,有多少?”
小李調出數據,“二十九條,集中在焊點強度和鋁板變形上。有人直接問,‘你們自己用了多久?’”
“第三類呢?”老黃問。
“操作門檻。”劉好仃寫第三行,“怕裝錯、怕接反、怕不會調的,一共二十一人。還有人問,‘要是裝壞了,退不退?’”
新人甲補充:“其實我們有保修,但宣傳裡沒提。”
“不是所有保障都得寫在廣告上。”劉好仃筆尖頓了頓,“但得有人能答上來。”
他合上本子,抬頭看三人:“從今天起,咱們多做一步——不光準備答案,還得預判問題。”
老黃皺眉,“你是說,把客戶當考官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拉開抽屜,取出一疊空白卡片,“以後每條反饋,記一張卡,標類型、摘原話、寫應對思路。先分類,再歸檔。”
小李接過卡片,翻了翻,“這……跟我們做技術日誌差不多。”
“本來就是一回事。”劉好仃把筆分給他們,“技術是根,服務是葉。根深,葉才不會飄。”
新人甲拿起筆,低頭寫第一張:“問題類型:適配性。客戶原話:‘我這機器十年前裝的,你們的新模塊能直接換嗎?’應對思路:提供常見老型號對照表,附安裝視頻鏈接。”
小李寫:“耐久性。‘焊點看著亮,但能用三年嗎?’應對:展示實測四小時溫升曲線,附拆解對比圖。”
老黃遲疑了一下,也動了筆:“操作類。‘接線柱方向反了,會不會燒?’應對:在包裝貼防錯標識,附二維碼教學。”
劉好仃一邊聽一邊記,日誌本上畫出三個分支圖:適配、耐久、操作。每個下麵標出高頻詞。
“還有人問,換了新模塊,會不會影響整機保修。”新人甲抬頭,“這得法務定,咱們能答嗎?”
“先記下。”劉好仃在操作類下加了一行,“這類問題,我們不回避,但也不越界。寫‘具體政策請谘詢售後’,但得配上聯係電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