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的筆尖還懸在日誌本上,墨跡未乾。他沒抬頭,隻輕聲說:“開始吧。”
小李立刻從抽屜裡抽出三份打印好的表格,一人發了一張。新人甲接過時指尖蹭到紙邊,差點撕破,趕緊用指甲壓平褶皺。老黃把手機倒扣在桌上,屏幕朝下,像是怕它突然響起來打斷什麼。
昨天那七道“已回應”的線,現在被紅筆圈了出來,成了數據統計的起點。劉好仃翻開手冊附錄,對照白板上的問題分類,一條條往新表上填。兼容性七條,安裝風險五條,成本疑慮三條——數字沒變,但每一條後麵都多了個括號,寫著“已解釋”“已演示”“已提供試用”。
“這三類問題,客戶回頭問的次數少了。”小李盯著電腦屏幕,“前天還有人打電話問能不能裝反,昨天問的已經是‘裝完要不要重啟’這種操作細節了。”
“說明他們信了能裝上。”老黃點頭,“不信的人,連第一步都不敢邁。”
新人甲翻著登記本:“可簽正式訂單的,才兩個。其他都說要再看看。”
空氣頓了一下。
劉好仃沒說話,起身走到白板前,用藍筆在“試用”二字旁邊畫了個圈,又連出三條線:一條指向“觸摸模塊”,一條指向“觀看直播”,一條指向“現場拆裝”。
“這三個動作,誰做了,誰就開始信了。”他說,“不是嘴上說信,是手先動了。”
小李眼睛一亮:“那咱們是不是可以算……每個人信到哪一步?”
“不光算。”劉好仃坐回椅子,“咱們得量。”
他拿起筆,在日誌本空白頁寫下:“信任觸點量化”。
“啥叫觸點?”新人甲小聲問。
“就是客戶跟咱們產品真正碰上的那一刻。”劉好仃說,“比如伸手摸散熱槽,比如盯著視頻看焊點,比如主動要試用卡——這些都不是隨便問問,是心裡已經鬆動了。”
老黃咧嘴笑了:“那第三個客戶,光摸標簽就摸了十秒,這算不算?”
“算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而且算大頭。”
小李立刻調出監控回放,三人圍在電腦前,一幀一幀看客戶離開前的最後十秒。
第一個客戶,簽字時筆尖一頓,抬頭看了眼正在運行的主控箱,才繼續寫完名字。
第二個客戶,收試用卡時沒塞進包裡,而是捏在手裡,邊走邊看。
第三個客戶最明顯——簽完字沒馬上走,反而轉身又看了眼樣品架,還伸手碰了碰新模塊的邊角。
“這三個動作,都比簽合同值錢。”劉好仃指著屏幕,“簽合同是結果,這些才是過程。咱們得知道,過程走到哪了。”
新人甲快速記下:“那……人均觸點數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在本子上列了個簡表,“昨天三個人,平均每人觸發四個觸點。前天谘詢的五個人,平均不到一個半。翻了一倍還多。”
“可訂單沒翻啊。”小李撓頭。
“訂單是下一步。”劉好仃合上本子,“人得先摸到真東西,才敢掏錢。咱們現在不是在賣產品,是在幫人克服懷疑。”
老黃突然拍大腿:“難怪你非讓人錄車間噪音!原來早想好了!”
“聲音也是實的。”劉好仃淡淡說,“假的不敢留雜音。”
小李猛地站起來:“那咱們能不能把觸點也標進手冊?比如‘本方案已獲xx人親手驗證’?”
“不行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一標數字,就變成廣告了。咱們要的是讓他們自己發現,不是告訴他們該信。”
新人甲若有所思:“所以……越自然,越有效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指了指白板,“就像這上麵的卡片,咱們不刪不改,就原樣貼著。有問題不可怕,可怕的是裝沒問題。”
數據重新整理後,幾組對比清晰起來:
推廣策略實施後,日均谘詢量增長40,但重複提問率下降65;
試用申請率翻了兩倍,其中70來自看過直播或現場演示的客戶;
更關鍵的是,客戶提問的深度明顯上升——從“能不能用”轉向“怎麼用得更好”。
“這不是熱度上來了。”小李感慨,“是信任在往下沉。”
劉好仃沒接話,而是翻開日誌本,翻到昨天寫下的那句:“信任不是說出來的,是摸出來的。”
他在下麵補了一行:“回應不是終點,沉默才是新起點。”
“啥意思?”新人甲湊過來看。
“現在沒人問‘你們自己用不用’了。”劉好仃說,“因為他們已經默認我們在用。可正因為不問了,咱們才得更小心——沉默不代表沒問題,可能是問題換了模樣。”
老黃皺眉:“你是說……還有新疑慮?”
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手指劃過“待跟進問題”那一欄。
“客戶問,能不能拍個老設備現場換裝的全過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