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的筆尖在“37”上停了兩秒,像鐘擺卡在最低點。他沒抬眼,隻把登記本往中間推了推,紙頁摩擦桌麵發出短促的沙聲。
“這三十七個客戶,都摸過新模塊。”他說,“有三十個看了直播,二十八個問了試用流程。可到現在,簽單的隻有兩個。”
小李正往電腦裡輸數據,手指一頓:“觸點達標率百分之八十二,轉化率不到百分之六。這數字……不太吉利。”
老黃蹲在樣品架旁檢查接口密封圈,頭也不抬:“說明他們還在等什麼。”
“不是等。”劉好仃翻開日誌本,翻到“信任觸點量化”那一頁,指節敲了敲紙麵,“是已經信了,但不敢動。”
新人甲抱著一摞反饋單進來,差點被門檻絆住,趕緊扶了扶眼鏡:“剛才整理上個月的回訪記錄,有個客戶說‘東西應該沒問題’,可就是不下單。”
“‘應該’?”小李笑出聲,“這詞兒聽著比‘不行’還懸。”
“他信你。”劉好仃說,“但他不信他自己能搞定。”
空氣靜了兩拍。
老黃站起來,手裡的密封圈捏成了卷:“那咱們拍個快的,從拆到裝十分鐘搞定,讓他們看看多簡單。”
“十分鐘?”小李搖頭,“客戶不會信。太順了像演的。”
“那就實打實錄。”老黃倔起來,“我掐表,裝錯了重來,咋樣?”
劉好仃沒接話,起身走到白板前,拿起紅筆,在“拍攝老設備換裝全流程”下麵畫了三條橫線。
“第一,這三十七人裡,觸點超過四個卻沒簽的,二十五條。第二,最近五天,問‘裝一台要多久’的,翻了三倍。第三,”他頓了頓,“沒人再問‘會不會燒’‘能不能用’。”
他把筆帽哢地扣上:“老問題沒了,不是解決了,是升級了。”
新人甲翻著手裡的表:“意思是……他們現在不怕裝不上,怕裝太慢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以前卡在‘能不能’,現在卡在‘劃不劃算’。時間就是錢,停機一小時,損失三千起。”
小李猛地一拍桌子:“所以他們不問,是因為算不清賬!”
“不是不想問。”劉好仃指了指登記本,“是問不出來。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,真正卡住他們的是排期風險。”
老黃皺眉:“那咱們是不是該做個‘停機損失對比表’?”
“先不急。”劉好仃回到桌前,抽出一張空白紙,開始畫格子,“咱們得先搞清楚,客戶走到哪一步了。”
他畫了四欄:接觸、體驗、信任、決策。
“有人剛進門,隻敢看不敢碰,這是第一層。有人摸了模塊,問了試用,這是第二層。有人信你能裝上,但猶豫值不值,這是第三層。最後一層,是已經準備下單,隻差臨門一腳。”
小李湊過來看:“所以那三十七人,大部分卡在第三層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在第三層畫了個圈,“他們信產品,不信流程。咱們的回應,不能再是‘能裝’,得是‘怎麼裝不影響生產’。”
新人甲舉手:“可我們怎麼知道客戶在第幾層?總不能一上來就問‘您現在信到幾分了’吧?”
劉好仃沒答,而是打開電腦,調出最近五天的谘詢錄音文字稿。
“看這句:‘你們最快多久能換完?’——這人已經跨過懷疑門檻,關心效率了,是第三層。”
“再看這句:‘換的時候要斷電嗎?影響不影響其他設備?’——他在規劃生產排期,接近決策層。”
“還有這句:‘有沒有標準流程?’——他想自己評估風險,說明信任在往實操走。”
他一條條劃出來,標上層級。
老黃看得直撓頭:“這得記多少種話術?到時候一緊張,全亂套。”
“不用背。”劉好仃說,“模型在後台,前台一句話就行。”
他拿起筆,在紙上寫:“您是擔心影響生產排期嗎?”
“就這麼一句?”小李愣了。
“就這麼一句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他要是說‘是’,說明他在第三層,得給流程方案。他說‘不是’,那你再問‘那是擔心安裝人員不熟?’——一層層往下探。”
新人甲眼睛亮了:“就像剝洋蔥?”
“不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像調收音機。客戶調到哪個頻段,咱們就接哪個信號。”
小李在電腦上新建文檔,標題打了一半又刪掉:“可新話術得寫進手冊,不然大家說的不一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