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好仃把日誌本合上時,聽見小李在調試平板係統。那台設備剛彈出一個新窗口,灰底白字寫著“客戶反應速記框”,下麵三行小格子:眼神接觸、身體前傾、離開展示區步速。
“這玩意兒像打卡。”小李嘟囔,“客戶又不是考勤機。”
“可數據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”新人甲站在展示架旁,手裡捏著一遝評分表,“上次我漏記那兩個皺眉的,現在想想,他們站定的時候肩膀是繃著的。”
老黃蹲在地上擰螺絲,頭也不抬:“你當時要是能看出來,早去當心理醫生了。”
劉好仃走到主控台前,調出過去十四天的動線熱力圖。屏幕上的紅點密密麻麻,集中在第三展示區,像被磁鐵吸住一樣。三分之一的客戶在這裡停留超過五分鐘,卻沒人走向洽談桌。
“問不出問題的人,不一定沒問題。”他說,“他們隻是沒開口。”
小李湊過來:“那咱們現在算不算在聽‘沉默的聲音’?”
“不算。”劉好仃搖頭,“我們是在看他們怎麼沉默。”
他打開評分表模板,把“信任指數”四個字寫在頂部。一到五分,對應提問層級、停留時間、是否返場。第一輪數據以三天前那張記錄表為基準,新人甲交上的“非標提問收集”成了起始點。
“以後每輪講解完,填一次。”他指著平板上的彈窗,“不填完,下一段視頻不播放。”
老黃站起來,拍了拍褲子上的灰:“你這是逼著我們當監工。”
“不是監工。”劉好仃說,“是幫客戶把沒說出口的話,記下來。”
新人甲低頭看表,小聲問:“要是客戶盯著應急方案那塊看很久,但一句話不說呢?”
“那就記眼神接觸五秒以上,算一分。”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在“觀察角”區域貼上一張截圖,“這個人,昨天在切換接口前停了六分半鐘,手指一直在玻璃罩上來回滑。他沒問,但我們知道他在想什麼。”
小李盯著圖看了兩秒:“他是在比尺寸?”
“是在想換上去順不順手。”劉好仃用筆圈出畫麵裡那隻手,“老設備用久了,人都有手感。他怕新模塊‘不認路’。”
老黃哼了一聲:“那咱們乾脆錄個‘老工人上手實測’,讓他看看熟手怎麼裝。”
“可以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但先不急。現在要緊的是,搞清楚哪些沉默能轉化,哪些隻是路過。”
三天後,小李在係統裡跑出第一份周報。第四層客戶占比從12升到34,其中七成以上有過二次返場記錄。更關鍵的是,這些客戶在“應急切換方案”前的平均停留時間比其他人多出兩分十八秒。
“他們不是不信。”新人甲翻著評分表,“是想再看一遍‘萬一出事怎麼辦’。”
劉好仃把數據抄到白板上,在“問長期使用案例”條目下劃了條橫線,接著寫:“二次返場客戶中,78最終簽單。”他又在“可安排實地參觀”那半句外畫了個圈。
“還是不主動提?”小李問。
“提了就沒用了。”劉好仃擦掉筆跡,“等他們自己再問一次,才是真動心。”
老黃忽然從調試間探出頭:“連續三天沒人問‘三個月用下來怎麼樣’了,是不是咱們那數據卡起作用了?”
“或者。”劉好仃翻開日誌本,“他們已經信了,隻是還沒下決心。”
“那不是一樣?”
“不一樣。”他指著熱力圖,“信了會看細節,沒決心才會反複看同一個地方。這兩天在第三區停留超五分鐘的,有六個是第二次來的。”
小李反應過來:“他們在等一個信號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合上本子,“等我們證明,他們擔心的那些事,彆人也想過,也解決過。”
新人甲舉手:“要不要把客戶簽字的驗收單換一張新的?舊的都看了好幾回了。”
“不用。”劉好仃說,“熟臉才有信任。他們認得那張紙,就像認得老鄰居的臉。”
下午兩點,車間空調嗡嗡響。新人甲正在整理最新一輪評分表,突然抬頭:“劉師傅,剛才有個客戶在應急方案前站了八分鐘,臨走時問我‘你們自己用的那台,能查日誌嗎’?”
劉好仃抬眼:“你怎麼答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