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影儀的光斑還在牆上跳動,劉好仃沒坐下,把筆帽擰下來又擰回去,哢噠一聲,像是按下了某個開關。
“剛才那個客戶要三個月的數據。”他抬頭,“說明他不是不信,是想確認我們有沒有人真在盯著。”
小李正低頭翻平板,聽見這話抬了抬頭:“所以……我們盯得還不夠遠?”
“不是盯,是想。”劉好仃走到白板前,寫下“三個月”三個字,圈起來,然後畫了一條線,往左延伸,“他問三個月,其實是想知道三年後會不會出事。我們得提前想到他還沒問出來的那句。”
新人甲筆尖一頓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不能光等他們來問?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把記號筆往桌上一放,“守著現有客戶沒問題,但增長已經慢下來了。上個月比前一個月隻多七單,再下個月可能就隻多三單。鞏固是保底,不是出路。”
老黃坐在角落,手裡轉著螺絲刀:“現在產線跑得穩,客戶也回頭,乾嘛非得找新路?萬一新方向搞砸了,連老本都賠進去。”
“不試,才叫賠本。”劉好仃調出屏幕,新聞頁麵彈出來,標題是《某實驗室恒溫艙故障致上千樣本失效》,“人家不是不想用好設備,是根本不知道我們的溫控能用在那兒。”
小李湊近看:“這跟咱們的玻璃有關係?”
“表麵是玻璃,內核是溫度控製。”劉好仃點著屏幕,“我們這套係統,誤差不到0.3度,反應速度比市麵上快四成。醫院要的是穩定,新能源車要的是耐久——這些都不是新需求,是我們一直沒往外推。”
新人甲小聲接話:“可他們壓根不知道我們能乾這個。”
“那就讓他們知道。”劉好仃拿起筆,在白板上畫了個倒三角,“我們彆從自己產品開始講,從他們的問題開始。比如醫療這事兒——樣本壞了,損失的是時間、是錢、是科研進度。我們不賣玻璃,我們賣‘彆讓樣本死在溫控上’。”
老黃皺眉:“聽著像廣告詞。”
“是痛點。”劉好仃笑,“客戶不關心你多厲害,隻關心他多難受。我們以前總說‘我們的產品多準’,沒人聽。但如果說‘你們實驗室最怕的溫度漂移,我們盯了三年沒讓它發生一次’,他就得抬頭。”
小李眼睛亮了:“其實我們現有的溫控模塊,稍作封裝就能用在恒溫艙上,不用從頭研發。”
“適配就行。”劉好仃點頭,“難點不在技術,在認知——我們得先讓人家意識到,這事兒能歸我們管。”
新人甲翻出客戶記錄:“其實上個月就有個醫療器械公司來問過玻璃耐腐蝕性,當時我們隻當是普通詢價,沒往深了聊。”
“那就是線索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“醫療恒溫艙——樣本保存場景”,“下一步,誰願意去查查這類設備現在的溫控方案?看他們用什麼材料、什麼結構、最容易在哪一步出問題?”
老黃還是搖頭:“咱們是玻璃廠,不是醫療設備商,跨太遠了容易露怯。”
“咱們也不是要造整台設備。”劉好仃轉過身,“就像修車不用會造車,我們隻解決他們最頭疼的那一環。比如恒溫艙門縫漏溫,我們做密封玻璃;比如內部反光影響傳感器,我們上抗反射塗層——問題越具體,我們越能插得上手。”
小李突然笑出聲:“您這思路,跟上次給客戶發‘運行通報’一個路子——不推銷,隻解決問題。”
“對。”劉好仃也笑了,“上次是讓客戶覺得我們一直在看,這次是讓行業覺得我們早就懂。”
新人甲舉手:“我可以查醫療這塊的公開招標和故障報告,篩出溫控相關的關鍵詞。”
“好。”劉好仃記下,“小李負責技術適配邊界,看哪些能改,哪些得重做。老黃,你帶人摸一摸現有設備的物理接口標準,彆到時候方案做出來,裝不上人家的艙體。”
老黃哼了一聲:“又要穩產線,又要搞這些‘外快’,人手不夠。”
“不加任務,調重心。”劉好仃說,“現在客戶信任穩了,講解員能抽出時間做調研。我們不是多做事,是換件事做。”
小李托著下巴:“其實新能源車那邊也可能用得上。前陣子有車企抱怨電池艙玻璃塗層不耐高溫,反複起泡。”
“查到了?”劉好仃眼神一亮。
“不是我查的,是論壇看到的。”小李有點不好意思,“但咱們的耐高溫塗層,測試時在180度下撐了七十二小時,沒一點變形。”
“那就寫進新方向。”劉好仃在白板另一側寫下“新能源汽車——電池艙玻璃塗層”,“同樣是溫度問題,一個是怕太冷,一個是怕太熱。我們不是換個行業,是把老本事用到新地方。”
新人甲問:“要不要做個優先級?兩邊都查,資源不夠。”
“先看誰更急。”劉好仃說,“醫療出問題是人命關天,車企是成本和口碑。急的優先,但兩個都得動。”
老黃終於鬆了口:“行,我可以帶人做一套模擬安裝架,看看新能源那塊的裝配空間有多大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不急裝。”劉好仃擺手,“先搞清楚他們為什麼急。是設計缺陷?材料不匹配?還是維護麻煩?我們得知道痛點在哪兒,才能決定是賣產品,還是賣服務。”
小李嘀咕:“感覺像從賣貨的,變成看病的。”
“本來就是。”劉好仃笑,“客戶買玻璃是表象,解決問題才是本質。我們以前隻治‘買不起’,現在得治‘用不好’。”
新人甲低頭寫筆記,忽然抬頭:“那我們是不是也該改改話術?見醫療客戶,彆說‘我們玻璃多好’,說‘我們幫實驗室守住樣本’?”
“exacty。”劉好仃頓了一下,意識到說了英文,趕緊補一句,“就是這個意思。不是換個說法,是換條思路。”
小李笑:“您剛才說英文了。”
“老了,腦子短路。”劉好仃也笑,“但意思沒短路。”
會議室安靜了幾秒,大家低頭記東西。
老黃忽然問:“萬一查了一圈,發現人家已經有成熟方案了呢?”
“那就看我們能不能做得更輕、更省電、更少維護。”劉好仃說,“哪怕隻快0.1秒,隻要他們在意,就是機會。”
新人甲小聲說:“其實……我有點怕。以前我們是等客戶來,現在是我們去找問題,萬一碰壁呢?”
“碰壁才正常。”劉好仃看著她,“但你不走出去,連碰壁的機會都沒有。咱們廠乾了三十年,前二十年靠產量,後十年靠質量,接下來,得靠‘看得遠’。”
小李舉起平板:“我剛搜了下,新能源那塊,明年有三個新車型要上,電池艙設計都還沒定稿。”
“那就是窗口期。”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箭頭,從“問題”指向“產品”,再指向“服務”,“我們不等他們找供應商,我們先讓他們知道——有這麼一種玻璃,能讓他們少操一份心。”
他停頓一下,看向所有人:“所以,下一步,誰來做需求驗證?”
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:()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